訂閱: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御宅未死:我的文化擴張理論


我最近正在開始讀《日本漫畫60年》,瞭解到了手塚時代前後,日本漫畫作品於國際漫畫界備受指責的事情,因為日本漫畫充滿了血腥、色情、暴力(形容得跟台灣新聞的羶腥色一樣);看起來現代日本漫畫好像也沒有比較「好」,但這種來自國際業界的非難,似乎已經停止了,轉而是由不看漫畫的保守團體接手這個工作,罵的東西差不多,而且延伸到動畫、遊戲、小說等相關產業,最近還有印象的大概是遊戲《電車之狼R》,被指責為鼓勵強暴犯罪,國內外都有出現。

手塚說過,他喜歡自己的作品被批判,認為那是漫畫進步的原動力,理性的批判可以讓作者更清楚讀者要的是什麼*1。岡田斗司夫的御宅族論,也似乎套好招地呼應了這個需求,產生了一種對動漫作品與動漫文化從事評論的現象。現代御宅族看起來的確死了,那三隻眼已經轉化為情緒,難以看清、難以說明、難以共享,最單純的「作品好看在哪裡?」這樣的問題,回答都變成了「你看了就知道。」這麼心證的看法,或者用一些粗糙的單一標準來評價神作、糞作;除了要對方直接看作品,御宅族是要如何讓外人理解自己看到的世界?

古老的色情、藝術之爭,「色情可以是藝術」贏了,所以藝術殿堂能正大光明地展示十八禁色情作品,讓主辦人與觀賞者毫不羞澀,但並非所有色情都被理所當然當藝術看待;動漫是什麼?當媒體用情色眼光看待時,御宅族大聲疾呼要用「創作」正名(似乎這樣就能排除色情),都好啊,但真相卻是觀賞者才能定位它,完全看你要怎麼用,有情色用途的可能性時,它就可以是情色的。藝術家對這種二分法當然不以為然,他們技高一籌,「色情的所有本質都是藝術」,人類的情慾與神經反射都是藝術家欲予描繪與掌握的東西,才沒有什麼裸體是純粹的藝術或色情呢!

早先的成人轉蛋、露底褲的插圖,或者近期的同人展事件,台灣媒體強調了「色情」,御宅族氣炸了,認為媒體汙名化了這個圈子,也汙名化了作品,萬惡的馬賽克讓戰火擴大延伸;媒體誇大了某些事的確是事實,但媒體帶來的社會影響:「對動漫貼上情色的標籤*2」,卻是媒體、訊息接受者、御宅族圈子的共業,光靠所謂的「媒體自律」、「正向或善意行銷」是行不通的,一來這有它的難度*3,二來就算成真,來自媒體以外的現象也不見得就是正面的訊息。

共業的脈絡很簡單:

一、作為新聞,媒體勢必得挖掘引人注目的事情,從動漫的相關事件來看,值得放送給大眾的好消息並不多(甚至我想不到),但那些充滿爭議的話題,卻永遠存在每個角落;動漫活動帶有情色色彩是事實(即便沒有媒體這麼誇大的程度),在媒體的動機上,它們可能並沒有打算把色情標籤為動漫的性質,但媒體因為新聞的特性而單獨抓出這個性質後,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就是不清楚狀況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就結果來說,媒體動機上沒有、但實際上動漫被標籤上了色情。

二、訊息接受者(閱聽人)多半沒受過媒體識讀訓練,對各種訊息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媒體的報導生態欠缺掌握;一般來說,閱聽人不需要做到樣樣查證,而只需要有一些基本想像,比方說新聞報導了某政治人物發表了一句甚至一段話,那些鏡頭外的故事就需要做假設,像是他回答的是什麼樣的問題、或者那句話可能是斷章取義的。當有這種「可能性」被推演出來,我們就不會輕信媒體訊息*4,對於媒體刻意強調那些引人注目的事時,也會清楚那可能只是媒體取材的必然結果,鏡頭中的東西並非全貌。

三、御宅族們不習慣為自己辯護,有也多半是對內的,就算是對外的,感覺也像是在戰爭,帶有敵意地對外行人教訓,看似外行人擁有偏見有錯在先,但真相卻是:不管什麼事,社會經驗給予每個人對所有事情都有「粗淺的認識」,粗淺的認識時常是某種強烈顯明的性質,如果沒有更深入瞭解,理當就會以這種淺薄見識來定位它。而當「你自己看了就知道」成了外行人「深入瞭解」的關卡,想必結果就是沒有外行人能瞭解我們,它變成主觀晦澀的自由心證,而且門檻相當高。

網路上御宅族號召運動一次接著一次,幾乎都以失敗收場,大家在意的主題永遠都是社會偏見,這個傷疤不知道究竟有多深,我也時而看到有人被以動漫之由霸凌,悲憤的情緒流露在字裡行間。這些號召運動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組織鬆散,僅靠網路聚會這種隨時說撤就撤的互動方式來維繫合作關係(或者,任何時後不想回應就能不回應),如果是約出來定期開會,至少還能帶給成員們一點責任壓力。並非說網路組織肯定不成功,而是網路組織靠的要是擁有強烈執行工作動機的成員們才有辦法持續運行。

我友人組織的「動漫向上」,因為行動模式太強烈而被許多御宅族看不起,我私心上覺得太多人太小看了社會,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偏見(這說來很諷刺),沒有足夠的力道打入權勢者,幾乎什麼都改變不了。我能理解一般人對這種街頭路線的恐懼,但指著非理性、暴力訴求、出風頭,或者所謂「有更好的方法」,都只能說大家對這些事太陌生,就跟大眾對御宅族陌生的程度一樣。

要改變社會對御宅族的不公不義,也不是除了上街頭就沒有辦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你也許也會發現,即便目標設定上並不是為了這個,也有許多人的默默付出,正在建構著社會對動漫的正向看法。台灣有一群前輩努力在從事漫畫教學與產業分析,為的就是要讓台灣漫畫重新起步大鳴大放。日本社會對動漫的接受過程,也正是因為日本漫畫充斥了夢想,以及其聯繫日本文化帶來的深度與無限商機,日本人對漫畫改觀了,正是因為他們在漫畫中看到了自身的文化、連繫了自己的生活*5。

我不知道有多少御宅族想過,但起碼我認為是好點子:當新聞媒體在描述卡通對兒童與青少年造成的模仿問題(這包含香吉士吸菸、海綿寶寶髒話、暴力模仿等等)時,我們生氣了,痛批政府跟學者亂搞,但我們卻沒有一個也許是動漫社團提出任何聲明,而是自顧自地在論壇上擠在一起,然後少數人可能去投了訴這樣。

我更想說的是,為什麼我們不從推廣動漫文化著手來因應,模仿那些壞事又怎樣?我們老是反駁著說:「動漫有些壞的東西,但更多好的東西讓我們學習!」那麼,為什麼不來模仿一下呢?我們喜愛的動漫角色,除了玩COSPLAY,我們有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直接呈現他們的精神,並且影響世界?行俠仗義、夥伴、男子漢、對感情的智慧、處處為學生著想的學生會、探索超自然的社團,以及許多動漫感動中那些細膩的東西;我以前在大學社團放進了「萬事屋」,即便接過的CASE無聊到炸,還是會期待突然來個棘手的問題,以及,情感上,作品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多了一段聯繫。

動漫文化給外人的感覺不應停留於一群消費者、愛好者,大家應該試著創造文化,讓那些既定成俗的偏見,有全新的角度提供理解,累積出全新的經驗;而更重要的是,來自自己的探索,我們喜愛的東西,甚至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具有優越性也說不定。我會有所期待的是,御宅族更熱衷去思考自己所愛,喜歡一部作品,那就推廣出去,或者寫心得跟別人分享喜悅,喜歡作品中的某種精神,何不放手做做看?喜歡故事性、人物神情與筆觸,你搞不好能試著寫小說或畫圖。動機不同,但邁向的也許就是動漫文化的巨大擴散,更多人必須正視它,因為它就充斥在生活裡。偏見什麼的,像鼻屎一樣彈掉吧。(DUST,2011/10/11)


—————

〈註釋〉

1、言下之意,手塚似乎不把漫畫創作當成是一種藝術行為,而是當成一種商品買賣。藝術創作不需要考慮讀者的需求,而純粹是展現自己想表現的東西,這讓我想到傻呼嚕同盟的JOJO,在描述漫畫創作時的基本定位:「漫畫是商品,同人誌才是純創作。」時,引來某些人的認知失調;當然,要說手塚也許把漫畫當成身兼藝術與商品價值的東西也無仿,古代有些怪怪的藝術家(像安迪‧沃荷)甚至現代的設計師都這樣搞,沒什麼大不了。然而,就我看來,從這個脈絡去談手塚對漫畫的態度似乎有所偏差,他更像是拉進了自己的思想,並且期望更多人跟他討論,動機上這跟藝術或商品無關,而是一種社會影響的行動,以及更重要不能忘記的:「他熱愛畫漫畫」。

2、「標籤行為」,社會學概念,通常描述的是偏見或亂戴帽子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探討標籤、或者直接探討所謂的「偏見」,它並不是憑空生有,通常那都會指涉到某一部分的真實現象,只是就結果來說,會被理解為整體共有的現象。比方說,把御宅族說成衣衫不整家裡蹲的胖子,就是一種標籤行為。

3、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媒體要獨厚動漫?」對於政治、社會、演藝、教育、科技等等任何領域,媒體一向都是那個樣子,斷章取義、置入性行銷、不完整講清楚讓人誤會、標題殺人、欠缺查證、危言聳聽。御宅族沒有理由該覺得要求媒體對動漫友善是可能的作法,真要從這個脈絡來做,也只可能是對媒體全面性批判,而非單單動漫而已。換句話說,這是一致性的問題,有結構上的原因,而非媒體單對動漫有這種惡趣味。

4、但我不鼓勵像是「完全不要相信媒體就好」這種一勞永逸的方法,我相信媒體訊息有許多都是「有用的」(比起真偽,有用更重要),尤其用來監督權勢者,媒體幾乎是唯一可以輕易掌握訊息的來源,強化自己分析新聞的能力,真相多少是摸得清的。

5、而這也是我之所以反對「是哪國漫畫不重要,好不好看才重要」論調的原因之一,這不足以作為冷嘲熱諷那些努力推廣台灣漫畫的人的理由。

7 回應:

NT10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NT10 提到...

……不小心又落落長,覺得字太小閱讀長文很辛苦的話,請移駕至我的BLOG同步放映區:
http://akashic-nt10.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

小灰,我貼回應感覺不是很順利(總是會被系統回溯)。可不可以把認證碼輸入關掉,也許會減少bug出現的機率。

……這裡會有很多廣告機器人拜訪嗎?

----------------

  《日本漫畫60年》的翻譯不太流暢,也可能是我不太習慣從作者西方人的角度觀察日漫,我只完整把「漫畫之神」一章文字內容全部讀過,其他章節就光看年表和圖片。不過,其中蒐羅從早到今日本諸多重要漫畫的書影(附上簡要圖說),光這點就值得一看。而最棒的還是作者整理出來的發展年表,提供更直觀的歷時性概念,讓讀者從時序上了解日本漫畫的歷程。是一本客觀資訊清楚詳實的參考資料。

  關於御宅族的心理與行動、媒體的操作模式,我以為小灰確實指出了其中關鍵。說得真好!文化擴張論的作為看似過於溫和,不過可能真的是動漫畫現行唯一有效的傳佈方法。在負面刻板印象既存的現在,太過激進的活動,往往只會被渲染上負上加負的話題。透過漸進式的詮釋分享來向普羅大眾溝通,唯一的問題是:絕大多數ACG愛好者也只是將動漫畫視為消遣娛樂,不願意多花精神針對ACG作論述分析。加上顧及社會觀感,相當部份同好欠缺開誠布公的勇氣(這種人才不是真正的同好……)。會以單一作品為評述目標、而且觀點深入的論者,國內叫得出名字的大概只有傻呼嚕同盟。陳仲偉老師偏向巨觀的歷史與形式演變研究;洪德麟老師則完全聚焦在二十世紀的台灣漫畫;Tiffany偏隨筆的心得流於個人情感,缺乏論理的縱深……。

  這麼說起來,其實國內ACG評論還有蠻大的市場空間哪。可是,只要我們一天沒有振興本土動漫畫,評論分享還是很難打響憾動人心的旗號:因為來來去去,我們談論的都是外國人文本。台灣本土動漫畫有發展起來的一天嗎?我暫時不抱太大期望。目前文建會補助培植的創意誌漫畫家雖然大多都很優秀,不過他們還是處在個人創作的藝術表達階段。要讓文化遍及群眾,通俗化是必須的進路。可惜的是,龍少年等國人週刊漫畫上,還沒有真的能超越年齡和領域界線,達到大眾流行目標的作品。小灰反對「是哪國漫畫不重要,好不好看才重要」的論調,固然是對本土創作的積極期許,然而事實就是:讀者只在意漫畫好不好看,而不管他到底是哪一國作品。甚且,在日本漫畫的強勢領導下,本國讀者反而會對本土漫畫以更嚴格的眼光來評價,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小。

  現在還有漫畫創作活動的台灣漫畫家們,大概以《挑戰者》出身的部份作者還算不錯。林迺晴、梁紹先(有國軍政戰總部作他後盾。當然,他還是需要幫他們當家畫個國防報告書漫畫版的)都值得關注。認真說起來,台灣的少女漫畫家似乎比較活躍?那部份我並不相熟,就不在此贅言。

  商業漫畫創作不只是勞力密集,同時也是技術、創意密集的工作。以現有國內漫畫從業人員低水平的報酬來看,正如同人大手VIVA描述,那就是自我燃燒的「汽油人」。所以我們的漫畫家永遠都欠缺足夠的助手,作畫進度一趕快,品質就好不了;品質顧好了,作畫卻快不了。造成高品質的本土漫畫難以廣泛商業化,而質素中下的商業誌則乏人問津(更不要說是像《台灣漫畫》那樣粗製濫造的雜誌),形成本土漫畫發展不上不下的兩難局面。

  要怎麼改善這種僵局?我以前的想法很單純:日本戰後動漫畫之所以有世界性的發展,是因為手塚治虫的誕生。我們缺少的,就是如手塚一般偉大的漫畫家。不過仔細一想,姑且不論偉人級漫畫家在台灣出生,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今天的動漫畫市場,其實也很難讓手塚生存下去。漫畫之神驚人的成就之一在於快手,平均一個月可以產生四百頁漫畫原稿,但那是在其作畫以迪士尼的卡通式簡化輪廓為依歸得以成立。手塚的卡通風格線條看似簡單勾勒,實際上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創造出他筆下的群像完型。從他兒時的筆記和中學自刊的昆蟲圖鑑,可以看出手塚素描基礎功力之深厚,才讓他能夠精巧地簡化為漫畫中的符號型態。但如同《日本漫畫60年》提到,六○年代開始,強調寫實作畫和嚴肅劇情的劇畫興起,發展至今,就是當代日本漫畫精細作畫的風貌。手塚故事的光芒雖仍耀眼,但其畫風畢竟不屬於這個時代了。

  劉興欽本來有成為台灣手塚的機會(在影響力方面),但他豐子愷式的作畫欠缺被精緻再造的可能,又沒有動畫化推波助瀾(雖然在手塚治虫五○年代就已經成名,但之後《原子小金剛》的動畫化,對手塚的動漫畫生涯依然非常關鍵),加上台灣早期的漫畫評鑑制度太過嚴苛,扼殺其創作空間。於是,一位筆下充滿地方記憶的漫畫家,九○年代以後就不再創作,是比較可惜的地方。鄭問的畫工出神入化,想法也別出心裁,但他跟山田章博同樣,畫藝極致,分鏡卻十分混亂,注定要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無法形成大眾商業的媒材。目前所見大眾化最成功、兼有畫力和故事深度的華人漫畫家,僅見陳某(而這還是香港人,只是在台灣東立出道)。然而他被三國題材綁死,《火鳳燎原》不知何年何月完結,如果不從中跳脫,他作為一位漫畫家的思想創見也就止於此。

  除非手塚治虫再世台灣,否則本土動漫畫要想發展,非得借助國家力量不可。總有網友譏說,日本動漫畫篳路藍縷,幾十年來也沒有政府補助,一樣傲視全球。這種論調缺乏歷史遠因的觀察:第一、前面提過,日本有漫畫之神,我們沒有;第二、日本現代動漫畫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們正在戒嚴,動員戡亂結束時,日本動畫都將要進入爛熟期了(所以我們只能夠活在這個無處不被日本動漫影響的年代);第三、本土動畫發展的遲滯,不能有效帶動本土漫畫進入家庭客廳(這點跟第一點有重疊:日本戰後動畫也是從手塚開始)。總有人拿王小棣的《魔法阿媽》來說嘴,表示台灣也可以拍出不錯的動畫。我實際看過之後(事實上我沒辦法把它看完),只覺其作畫、特效及分鏡品質之低劣,且不論故事,若連最基本的畫面構成都不及格,想讓人推廣都很難。要說華人拍過好的動畫,我只認同《麥兜故事》(又是香港作品……)。

  跟漫畫相比,動畫不只勞力密集技術密集創意密集,還要資金密集,門檻比漫畫更高。這就是為什麼手塚治虫重要:沒有他,大幅節省成本的省工動畫,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會產生(雖然,因為省工動畫導致許多粗製濫造的作品,讓宮崎駿頗為詬病),日本動畫也就不可能如此蓬勃發展了。

朱家安 提到...

認證碼關掉吧,我的部落格好幾個月才會出現一次廣告

DUST 提到...

Done.

話說拾元你的網誌我在縣府的網路沒辦法連(我自己的幾個都可以),你是阿共齁!

NT10 提到...

你沒辦法連的時候,應該是因為我的帳戶掛掉所致--在這裡貼回應不順利,連續重新整理,被GOOGLE機器人判定為不當使用= =。

是說,原來我國公家機關網路是無法連上對岸的啊……。

DUST 提到...

哈哈,原來如此。

DUST 提到...

嗯,我調查後發現,拾元的情況是因為被系統當垃圾留言吃掉了,後台有好幾則你的回應,也看到一則阿尿的。這個功能似乎無法取消,不然就得使用外掛留言系統。

張貼留言

Blogger的留言系統,偶爾會暫緩顯示新增的留言,偶爾則會直接誤判為垃圾留言(這個功能還關不掉),甚至也有謠傳會直接就讓留言消失不見、從雲端扔掉。

所以請留言者留言時,務必「先行將留言內容複製備份」,以免失敗。我也會定期巡視後台的垃圾留言,把不該變成垃圾的留言重新恢復顯示。若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