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2009 Summer Japan New Animation Information



  這是2009年夏季動畫的介紹,說是介紹,不如應該說只是資訊而已,用點短片跟製作人員、幾句話介紹動畫、播出的電視台與時間、聲優等資料所構成。

  另外,裡面還有2008年夏季動畫的回顧、2009年夏季推出的OVA與OAD資訊、2009年秋季以後預定要播出的動畫資料、2009年上半年度的動畫音樂CD銷售排行榜、2009年上半年度的動畫DVD銷售排行。

  可以看到許多作品的市場反應狀況喔。(DUST,2009.06.14)

  ※若看不到影片,試著重新整理網頁看看。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全世界御宅族囧起來

—閒聊御宅族群體意識與偏見反抗—


御宅族(O-TA-KU)是敏感字眼

  「御宅族」定義之多與被誤用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困擾;尤其是自認為御宅族卻被外行人汙名化的狀況最令他們感到不快。這個詞是來自日本的外來語,O-TA-KU即是該詞的日語發音,它的通常意思是指動漫愛好者或狂熱者,而內部歧議上則有一說強調「僅僅是愛好或狂熱動漫仍不足稱為御宅族,御宅族必須是有動漫研究能力與充足動漫知識的」;而一方面,在許多時候它不僅只有指涉動漫,而是包含ACGN(Anime、Comic、Game、Novel),甚至還有更廣義的,包含偶像、鐵道、攝影、電腦軟件相關技術、電影、特攝(*02)、同人創作(*03)、Cosplay(*04)等。




  然而,對於自身非屬上述範疇之人,常對這個詞彙做出錯誤的理解,認為御宅族指的是家裡蹲(HI-KI-KO-MO-RI)、尼特族(NEET)、啃老族、隱蔽青年(*05);在台灣,宅男、宅女的稱呼即是來自於這種誤解,而且「御宅族」字面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文待在家裡的意思,更加深了對御宅族的誤會。這些詞彙被混著用的原因很複雜,我無法分析,但就結果來說,於台灣的狀況宅男、宅女指涉的對象有下列幾種:積極接觸ACG的人、家裡蹲、去死去死團(*06)、變態、有資訊科技相關科系背景的人、胖子、不修邊幅穿著俗氣的人、不擅溝通與人際交流者。尤其是足不出戶與不修邊幅最常為其指涉的對象,在大多數時候,社會大眾也將ACG愛好者理解為「足不出戶」的一群人。

  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包含香港、日本都有這類混用現象,連最前線、帶有強烈社會批判的日本動漫作品《絕望先生》,都曾在作品中描述「看深夜動畫是家裡蹲的義務」這種說法。部分動漫作品也將ACG愛好者刻劃成胖子、不修邊幅、整天在家裡看動畫萌來萌去(*07)的形象。

  然而,絕大多數的動漫迷非常感冒這種說法,在網路上不斷有類似的反彈聲浪;現實生活中,他們會對「宅男(阿宅)」或「御宅族」這些詞很敏感,並試圖跟大眾釐清概念,反對誤用。台灣跟香港都有因為大眾媒體汙名化御宅族而上街頭抗議的案例,如台灣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上吳宗憲對《涼宮春日的憂鬱》輕小說作品的色情汙名化,以及同節目中黑澀會美眉對宅男評價為:「我覺得這種人不應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引來輿論反彈,後來演變成包圍中視的抗議行動(*08);香港則是於2009/03/29由一群ACG愛好者發起對「星期日檔案」節目汙名化御宅族的遊街抗議。

  除此之外,包含台灣、日本,都有出現關於「看了動漫作品」而模仿殺人、犯罪的社會案件(*09);屏東縣教育局也曾因熱門動漫《死亡筆記本》帶有不良思想而呼籲老師重視生命教育,而中國江西省教育廳,更是直接將此作品視為有害身心健康、恐怖類作品,而以全面查緝來禁止;不久前,在台北的市立美術館所展出的海洋堂御宅族文化展,其中有穿著太暴露的ACG人物也被某議員批為「色情」,引來御宅族的撻伐,最後演變成議員道歉收場。這類將動漫視為有害,或者將動漫愛好者視為某種不受歡迎的人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這到底是完全誤解,還是反映部分事實的一種偏見?實有探討餘地。



「對不起,我對現實的女人沒興趣,我只萌2D的。」(*10)

  我從高中開始深入接觸動漫,尤其是動畫作品,至今已經看過上百部;時常跟朋友推廣動漫,並且從事動漫評論的工作,對這圈的文化有些基本的瞭解(以下我都只討論動漫的御宅族);御宅族的生活脫離不了動漫,並非有接觸動漫就能自稱或被稱為御宅族,起碼御宅族必須是把動漫欣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可有可無。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平均每天至少會花兩個小時以上用來看動畫或吸收相關資訊,週末時如果閒著沒事做,也可能花一整天時間用來看動畫,偶爾在網路討論分享心得,或者寫專文評論。



  對動漫有極大興趣的人,自然會把其他活動列為次要,好比跟朋友出去玩、泡夜店、唱歌,而必須時常待在家裡看著螢幕展現喜怒哀樂;這種時間重心安排的方式比其他人更多機會蹲在家裡,被理解為家裡蹲是情有可原的。越沉浸在動漫世界就越需要關在家裡,固然御宅族們會有需要外出購買週邊、到盛大的動漫活動朝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仍然會是拿本漫畫或待在螢幕前的時段,那才是御宅族的核心活動。

  部分御宅族熱衷收集動漫週邊商品,那些東西成為生活重要開銷的一環,通常這些商品也都貴得嚇人;這種情況跟熱衷於名牌服飾講究打扮的開銷程度差不多,只是標的不一樣而已。許多御宅族的房間非常有宅味,漫畫、模型公仔、掛報海報、抱枕、玩偶、畫冊、光碟、小說、同人誌不一而足,這是他們經營出來的小天地,是一個「理想空間」。一般來說,動畫對御宅族的影響力比較大,這包含大部分週邊商品是配著動畫而產出,而欣賞動畫也比看漫畫更沒有機動性,必須依賴電視或電腦,導致他人對其足不出戶的印象。

御宅族無用論

  御宅族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不事生產、對社會沒幫助、浪費資源的米蟲,認為我們不應該研究那些「沒意義」的東西;然而,當有人沉浸在藝術或者文學時,幾乎就不會有這種觀感,對許多人來說,那就是有意義的事物,值得讚揚。

  這種批判應該跟動漫作品性質有關,在外部人眼裡,動漫不過是童年消遣的休閒活動而已,它不具有永久的品味性,例如像藝術或音樂那樣;御宅族所愛好的作品通常跟外部人理解的作品不一致,對外部人來說,動漫比較多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忍者亂太郎》、《海綿寶寶》這類較為通俗的古老作品,而御宅族在意的通常不會是它們,而是電視幾乎沒在播的、數量極為龐大的新動畫,或者比較近期仍然在連載的漫畫作品。

  我跟兩位一起從事動漫評論的同僚聊到御宅族與家裡蹲的社會角色時,其中一個意見提到:「像是《東之伊甸》(*11)社團的『伊甸』系統和內褲君的社會電腦開發(象徵了NEET 族的生產力);雖然近幾年討論隱蔽青年的動漫畫相關作品不少,可是幾乎都是以批判的口氣去說NEET 族的不是、認為他們應該要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而神山健治(*12)的意見卻是認為責任不在於NEET族個體本身(至少大部分責任不在於此),責任在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改變的是整個國家的進路。《東之伊甸》從較為積極正向的角度去看待這批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人,著實是別開生面。(BY.NT10)」

  動漫作品的發展雖然逐漸導向市場化,反應出色情血腥、賣萌、膚淺夢幻戀愛故事的需求,但「有趣」仍然是王道,任何題材只要不悶,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有趣」不盡然跟「好笑」有關,而是故事性、無法預測性、原創性等等的綜合表現,在動漫作品如此之多的狀況下,這些競爭帶來的就是多元化,讓動漫作品的內容多采多姿,而不可能單契合兒童,動漫在青少年與青年的消費上才是主力,許多時候根本幼稚不起來。

  御宅族有什麼社會「用處」我不知道,有人自詡為監督動畫公司讓品質更好的角色(有許多人都以挑動漫毛病為業),這到底能幹嘛是挺難講的;除此之外,御宅族還有更多的挑戰,侵權、色情、物化、沉迷等問題是可能備受質疑的,面對偏見之外,我們也許得想辦法找到社會認同的合理位置。(DUST,2009.06.10)




‧‧‧



註釋

01. 「囧(ㄐㄩㄥˇ)」一字來自網路次文化用語,它被賦予一種「顏文字」的概念,類似漢文字結構六書理論中的「象形」;「囧」是一張臉,跟困窘的「窘」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性。不過,以網路次文化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看,它並沒有被很精準地用來描述使人困窘的情境,而比較常是一種附帶的情緒象徵(用來緩和文句語氣的強烈或不確定性),以及當自己否定他人時所用的婉轉用語。可能的同義詞:Orz、哇勒、無言以對。(補充:這是標題註,因為標題掛註解很醜,所以沒放。)

02. 特攝的意思很多,在這裡指的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英雄式真人科幻影片,尤其是日本的作品;其內容時常有怪獸與具備超能力的變裝人物對戰。

03. 同人創作,是指ACG愛好者對熱愛的ACG作品所作的二次創作,主要為同人漫畫(使用原作中的角色描繪成自己所構想的劇情),亦有各種週邊相關作品(好比印圖案在衣服上、自繪的掛報等)。

04. Cosplay,即對ACG角色所作的模仿,透過自製的衣服與裝飾來拌演ACG人物。

05. 這幾個辭彙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皆是指足不出戶、沒有工作也沒有就學的社會邊緣人,尤其指青年。

06. 一群沒有男女朋友的單身者所聚集而成的團體,常常出沒於情人節活動快閃抗議;嫉妒的心態讓他們看不起戀愛的情侶們,認為單身才是正途。不過這通常以搞笑居多,不是認真的希望情侶們「去死」。

07. 「萌」,ACG用語,通常用來形容動漫作品中可愛或漂亮的女生(可愛居多,特別是蘿莉角色,即小女孩),例外者則有用來形容可愛的細菌。有時候作動詞用,意思類似「喜歡」。

08. 2007/09/03我猜批宅事件(三立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s3tLO8dO4、2007/09/23動漫迷包圍中視抗議(非凡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7b52CHhTg

09. 這在許多案例都不明朗,有些只是在家裡搜到動漫商品,有些也只是犯罪者說明自己平常的休閒活動是看動漫,就被理解為「被動漫影響」。

10. 這是御宅族文化中常見的宣稱,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真有這種人存在,但它被廣為流傳,是ACG愛好者的一種想像角色,只對動漫人物有興趣。

11. 2009年4月的新番動畫之一,目前還在連載中。根據NT10的說法,這部動畫是今年上半年度最優秀的作品(2009上半年度新動畫約有70餘部作品)。

12. 《東之伊甸》的作者。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涼宮春日的評論

  這個標題下得十分死板,只是為了彰顯一點與動漫同為一體的感覺,在上個月底釋出的第二期(*01)《涼宮春日的憂鬱》——「竹葉狂想曲(笹の葉ラプソディ)」後,我就有打算寫一篇關於《涼宮春日的憂鬱》動畫的一點心得與分析,這部於Google搜尋高達1200萬筆(*02)資料的作品,稱為「一代神作」應不為過,一言以蔽之:「一介阿宅可以不看高達,但不能不看涼宮春日。(*03)」

  為了慎重起見,我在寫評論前重新看了已經看過不下五次的涼宮春日第一期,並且以真正的故事順序去跑(*04),用點戰戰兢兢的心情去解構作品的各種元素,不過結果沒有想像得樂觀,起碼就一部動畫的角度來說,這部作品如此熱門實在是不尋常,初步我還是將其熱門主要之因歸咎於「話題性十足」,而不是動畫本身的功勞(*05)。

  然而,話題性是什麼來著?其實我也不是很瞭,畢竟我是屬於從動畫開始接觸涼宮春日的那一群人,一開始沒看過小說、也沒見過其他人的評論;話題性的媒介通常來自於宅宅網民們閒聊話家常所帶來的效應,關於小說部分就先撇開不談,我們看看這部動畫上線後發生了哪些事。

  首先就是動畫的ED——「涼宮春日舞」帶來的模仿熱潮,這段由山本寬設計的片尾曲動畫,據說顛覆以往習慣只用靜態式圖像陳列的構成方法,讓ED變得格外吸引人(其實還好吧),後進的某些動畫也在片尾放上角色舞蹈(例如《乃木板春香的秘密》),但並沒有引發明顯的模仿效應,也許這個帶有一點難度、強調細節肢體動作的涼宮春日舞有其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吧。後來,官方也釋出了完整版的涼宮春日舞(還在遊戲中做了3D版本),讓模仿者可以更完整地跳完曲子。



  另一個一樣由山本寬製作的北高祭現場演奏會的橋段,更可以說是第一期整部作品的亮點,兩首好聽的曲子配上涼宮春日聲優平野綾不宅的歌聲(*06),使得涼宮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段落的魅力成因不僅如此,在阿虛閒著沒事、帶著疲憊的北高祭遊覽,加上有點空虛無聊、半夢半醒的演奏場前置表演,以及突如其來的大雨等劇情鋪陳下,更讓涼宮春日的演奏令人驚艷;尤其在第一首結束後、邁入第二首又將鏡頭與聲音拉到場外大雨磅礡的樣子,隨著音樂消逝讓人切身感覺到如同聽完一場演唱會(或者中途離開)的心境轉換,可以說揣摩表現得非常棒。

  這段演奏會也帶來了些額外的成果,包含涼宮春日聲優們特別舉辦的《涼宮春日的激奏》(*07)真人演唱會,讓一些個人單曲浮上來,聲優們也模擬了動畫中的演奏會以及親自跳了涼宮春日舞;除此之外,這場《涼宮春日的激奏》也被《幸運星》這部動畫引用(同*07),而在《旋風管家》中主角所指涉的「我只萌2D的」想像圖,也是用涼宮春日於北高祭演奏的樣子。當然,作品被其他漫畫提及的例子不只如此,有名的像是中國某奧運刊物封面抄襲涼宮春日事件(*08)被《絕望先生》所惡搞。

  從上述這兩個熱門點來看,山本寬在涼宮動畫發跡所扮演的角色實為舉足輕重的,現在的第二期則因為山本寬退出京阿尼(*09)而無緣參與,可以說是挺可惜的。話題性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是「涼宮春日性轉換」(*10)、台灣的吳宗憲事件、第二季遲遲不製惹眾嫌、TMA很認真地改編成A片、動畫的排序(*11)、開場的〈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中東反濫殺兒童運動、朝倉涼子的皺紋(誤)、官網的秘密、阿虛的名子等;而據說今年2月開始上映且剛完結的Q版動畫《小涼宮春日的憂鬱》與《小鶴屋學姊》,就是打著「製造話題」的名目而播,而到底製造了什麼話題,我也看不出個所以然(*12)。



  不知道是不是小說改編普遍會讓動畫作品特別細緻豐富,在網民們回應「涼宮春日好看在哪裡?」的問題時,多半都會提及關於三大派系各自的概念以及世界觀理論(他們把它稱為「哲學性話題」其實是一種誤植,所以我這裡不這麼稱呼),這的確很難想像若沒有小說基礎的論述條件下,是否還能夠建構如此清晰又深入(?)的勢力背景,雖然我目前看不太懂關於未來人的那段理論,但起碼在宇宙人的設定上,以及超能力者論述涼宮春日神的創世假說都是真實世界中曾有人提出來的概念,並且動畫中講得很清楚。

  一般動漫中有個術語叫作「理論派」,是說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不是靠情感直覺,而是靠理性分析,並且表達給其他人瞭解;這種角色似乎特別引人注目,而且被形塑成「聰明」的形象。但是在鬥智很普遍的動漫中這種角色就不突兀,只有在很多笨蛋的故事上,我們會對這種傢伙帶有正面的好感,我猜某種程度上,古泉跟長門應該就是這種角色。評論變得有點破碎,接下來我打算抓幾個點來討論涼宮春日這部作品特別的地方,也許比較容易建構它之所以受歡迎的完整輪廓,不過還是以我特別想提的點為主。

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

  一開始就先看動畫而尚未看過小說或其他人的討論的人,一定會對《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集感到不知所云,甚至以為它是三流作品;我就是過來人,當初看了第一集的一點點就關掉沒繼續看,我也忘了基於什麼原因,我又把它重看一次並接續到第二集;即便如此,這部作品還是紅透世界半邊天,可見得話題性十足已經充分抵銷掉了這個缺陷。

  這段由山本寬建構的涼宮自製電影,其實有不同凡響的地方;有網民宣稱這段4:3的影像特別呈現出一般沒攝影基礎的人拍攝影片時常見的紕漏與粗糙手法,像是拍到反光板、演員忘記動作、導演突然入鏡、看著大字報唸台詞(*13),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山本寬想表達的東西,因為一般人拍攝影片不可能粗心到這種程度,我傾向於把它理解為只是彰顯拍攝者的隨性、涼宮的粗枝大葉,以及涼宮幻想的劇情重視在一些奇怪的地方,這麼想會比較合理。



  山本寬也對這段影片做了這樣的說明:「我先想到的是,如果春日做監督,會做出怎樣的動畫呢?她喜歡愉快的事、還有奇怪的事,一定會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吧!」最後一句「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道出了重點,影片回應了涼宮春日平常給人的形象:「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很棒的設計,不是嗎?

  這段短片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是實玖瑠與買菜人以及老闆們的對話,這些臨時演員的對白與動作反應都有點遲鈍,顯現出先套好台詞又不熟練的感覺;再來是街道背景設計,長門、實玖瑠、古泉之間在街頭上對話時,背後有汽車發動,看起來真得就像是臨時去取景也沒有圍起來拍攝的樣子,而街道上的景物也特別真實完整,商店街那裡更是如此,感覺就像現實的街道一樣(也許跟色調有關係);還有就是劇情帶有一點點不合邏輯的地方(被阿虛自己爆料),這個設計也不錯;最後則是在古泉要親吻昏迷的實玖瑠時,實玖瑠為了親吻準備還偷偷吞了一下口水,只能說設想得非常週到。

  建議還沒看過動畫的朋友,在開始看這一集時,要有基本的心理準備,起碼要知道這是在傳達主角涼宮春日想傳達的東西,而且動畫製作者很細膩地刻劃這段短片,從這種角度來看的話,它會顯得有趣得多。

阿虛的開場與其他

  在第二集正篇故事開始,由阿虛開學上課途中配合理論碎碎唸展開,故事直接銜接到涼宮春日的自我介紹,以及後來其他人對涼宮的描述、涼宮自己的個性表現等等;這段開場白的方法既奇特又不失要傳達的東西(故事主線),跟京阿尼的其他動畫相比,勝出許多。

  其中最特別的應該就是阿虛內心碎碎唸、實際的說話、涼宮的回應這三種台詞的設計吧,那個內心碎碎唸的表現方法可以說是涼宮春日這部動畫所原創的,很具新鮮感;而這點亦為宅宅們喜愛涼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以校園開場很容易被理解為戀愛故事,不過涼宮的做法成功地將閱聽人的視線拉離這點,而著重在主角(還是應該稱「女主角」?)以及阿虛各自的特性上,並且令人難以與戀愛話題連結(雖然谷口有提到相關的事);這件事也跟音樂很有關係,在這一集的環境音樂設計上,都是用比較有活力、輕鬆的曲調,而非緩慢、帶有情感的那種(可能是鋼琴彈奏)。

  再來談談人設,人設很鮮明獨特也是一個重要的點,這不知道應該要歸伊東雜音(原畫角色設計者)的功勞,還是京阿尼(動畫版畫風的構成者)的功勞;「只要角色長得夠出色,再爛的劇情都能受歡迎!」某種程度是動漫界的鐵則,這是順帶一提。

  接著,如果你有仔細看分鏡的話,會發現時常當角色靜態對話時,視角會不斷切換、以各種奇怪的角度來表現畫面,而且故意讓人物沒有完整入鏡;這個手法也因為口語斷句的時間點抓得精準而運行得很流暢,讓沒有動作與回憶可以用的情節活起來。

大家普遍有的幻想——涼宮春日裡外的兩種觀點

  只要童年不算太悲慘的人,應該都會有過類似「我是最特別的」或者「這個世界為我而設」的幻想;涼宮春日的世界觀即是實踐這種大家普遍有過的想法。

  涼宮在國中時看破紅塵(?!),理解到自己渺小與普通,因此開始追求不平凡的事物;而在古泉的假說裡,涼宮是創世之神,這個世界的全貌是由涼宮所塑造的,或至少深受其左右;就科幻作品來說,一個虛構世界若是可以與現實世界作不矛盾的共存,這種故事的魅力會比存有矛盾的虛構世界來得大,這也是普遍人們熱衷於探討世界真相話題時提出的各種假說的樂趣之因。

  在涼宮內心理性與情緒對峙的設定上,更強化了與現實每個人投射的連結感;一個能為所欲為、心想事成如神般的角色,為什麼還是只能當普通人什麼都做不成?因為是自己內心有股意識告訴自己那不會發生、物理定律與常識牢不可破,所以象徵著每個人內心幻想願望的涼宮春日,跟閱聽者們一樣只能「自覺」為普通人,但是一方面我們又習慣懷疑自己是不是像涼宮一樣被蒙在鼓裡,搞不好其實所有人都在演一場戲,像《楚門世界》那樣。

  覺得自己普通常常會讓自己很沮喪,《絕望先生》裡刻劃的普通少女代表的就是這種追求獨特的心聲;人的心理一方面在許多時候表現出不想成為異類,卻又一方面不想跟別人一樣,這在心理學中是一種矛盾、複雜的心理現象,甚至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連掌握自己內心真意都感到困難,感覺到的東西是最直接的,而經過言語表達出來的要嘛是經過簡化,要嘛是錯植,在大多數的感覺表達上,言語精準只發生在極少數的情況下;長門曾指稱某些東西無法用言語表達,也是其中一例。

強大的宇宙人——資訊統合思念體

  資訊統合思念體的概念很有趣,它的存在無法用肉眼觀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肉體的意思),而只是一種「意識」並且擴及全宇宙;這讓我想到前陣子碰的一本叫作《靈魂實驗》的書,裡頭所描述的死後意識,也是相似的概念。

  掌握全宇宙的資訊一定是種無法想像的感覺,因為那意味著超越人類感官經驗,好比視覺所及的影像資訊,或者同時知道某些人正在想什麼與感覺到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高祭長門於占卜攤位上幫人「預言未來」時,她傳遞的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換句話說意志是不自由的,那對被預言的情侶,無法因為得知預言而改變未來讓其不發生,如果預言為真,我可以想像他們試圖擺脫命運所為的行動與命運捉弄讓預言仍然發生的情境;但一般而言若告知預言,這種預言結果通常應該不會那麼鬆散,這是後話(看不懂我在講什麼沒關係,因為我本來就不打算把它講清楚)。

  啊啊,我沒梗了,在這裡迅速地結束掉吧!總而言之沒看的趕快去看,看過的重新看一遍吧!最後附上官方釋出新的涼宮春日長髮馬尾造型(鼻血~)。(DUST,2009/06/07)




‧‧‧



註釋

01. 這是官方在預告時的說法;部分網民們則宣稱,因為劇情只是把第一季(期)補完,加上標題仍然是《涼宮春日的憂鬱》而非《涼宮春日的消失》,因此理解為仍然是第一季;以及另一說的,目前新動畫就是《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二期,至於《涼宮春日的消失》是另一部新動畫,不用「新的一季」或「新的一期」來稱呼。不過,這要怎麼詮釋根本不重要嘛。

02. 我分別搜尋「涼宮春日」與「涼宮ハルヒ」,並使用「””」以區別其他不相干的資料,分別得到近200萬筆與1000萬餘筆的結果。當然,同時出現兩者的同一筆資料應該也很多,不過就當作把略稱「涼宮」的資料數抵銷掉吧。

03. 這是敝人研究涼宮春日後跟一位熱愛鋼彈的同僚所作的調侃,純粹是玩笑話,不必當真;「高達」一語是神州的翻譯名稱(原文為GUNDAM),在台灣指的就是「鋼彈」;順帶一提的是,我真的沒看過鋼彈,雖然略覽過幾集《鋼彈兩個洞》,但還是興趣缺缺。

04. 動畫版的故事並不是按照劇情的時間順序來排列,根據監督石原立也的說法,這是為了讓看過原作小說的人也可以從動畫中體會到新的樂趣;部分網民則宣稱,這是一種行銷手法,為了製造話題性而為的商業手段。

05. 這裡必須澄清的是,即便沒有話題性加持,我相信這部作品的人氣仍然會很高,至少應該有同為京阿尼公司生產的Key社作品與現在於線上的《K-ON》這種程度,而實際中的涼宮顯然超越它們許多。

06. 動漫歌曲很多一聽就知道是動漫歌曲,但是這兩首不會;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以外,唱者的聲音是個關鍵,好比《校園烏托邦、學美向前衝》裡面的演唱一聽就有種「很宅」的感覺,雖然平平都是高中生。平野綾唱的這兩首歌,以及片頭曲、片尾曲也都陸續被列入了日本ORICON音樂排行榜的前幾名,堪稱日本動漫聲優的首例佳績。

07. 沒機會看演唱會的影片,可以看我寫的圖文簡介:http://www.wretch.cc/blog/DUST1987/8900718

08. 有部分網民將這件事評為中國「侵權辱國」(有損自己國格的意思),這實在是令我感到很囧,侵權上大當其道的同人文化跟P2P文化又該怎麼說?

09. 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事件,有興趣者可至敝人論壇整理的資料查閱:http://dreambox.why3s.tw/viewthread.php?tid=736&extra=page%3D1

10. 被創造出來的「阿虛子」成為熱門的同人作品角色,並且帶有神奇的傲嬌屬性。

11. 十分建議只看動畫的人當看過一遍京阿尼安排的播放順序以後,重看一次真正劇情的順序,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2. 若不談話題性,這兩部短篇作品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人物故事性塑造得很有趣,特別是長門、朝倉跟鶴屋三人,有種「嗯哼,往這個方向發展也不錯」的感覺。

13. 部分網民的另一種見解是,這集動畫的目的是彰顯三個角色的真實身分,讓閱聽者提前知道這件事,並且在正篇動畫中因為角色自爆產生連結而有驚異感。不過這個意見看看就好,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