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寫在前面,有關《冰菓》的雜筆


《冰菓》,這是我近幾年來最喜愛的電視動畫。

連我本身都很訝異,自己竟然會如此鍾情予它。雖然我什麼題材的故事都不排斥,一般來說,個人較為偏愛情節內容濃烈厚重、關注人性的嚴肅故事。像《魔法少女小圓》那麼現實嚴酷,描繪不付出犧牲就不能如願的無奈,又在死生掙扎間表彰慈愛、歌頌奮鬥勇氣的精神,就完全正中我的好球帶。


《冰菓》卻很不一樣。它強調日常生活,沒有或壯大或精密的世界觀,沒有史詩般驚心動魄的傳奇劇本,沒有令人敬畏的中心思想,也沒有賺人熱淚的親情互動,我卻覺得好看的不得了,一集接著一集欲罷不能。全部看過後又是意猶未盡,每天睡前都還再隨機挑出個一兩集來回味,有些集數看過了三四回仍不嫌厭倦,反而越看越有味道。從來沒有一部動畫可以讓我在短時間之內一看再看。更找來原作小說一讀,只求補充動畫所可能未有的細節,兼比較其間差異……。

這部作品明顯有一種魔力,已牢牢抓住我的心,一時間很難說清楚那股魔力到底是什麼。於是我開始心得寫作,不知不覺竟而越寫越多,成為了一篇長文。雖說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我應該有將這部作品何以值得的理由,盡可能具體地表達出來了。寫到最後,我甚至開始有種捨不得收尾擱筆的感覺。進度很慢,但這每天一千字一千字對本作的回味,連同動畫故事本身,已成為這半個月來我生活餘暇的最大樂趣。

十年後,我一定不會後悔有過這樣一段日子。」精緻的美工、可愛討喜的人物、甚具感染力的人情世故……,《冰菓》的每一個部份都那麼值得喜歡、值得用心細品。而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就是折木大姐供惠這番「青春無悔」的感嘆。說這部動畫讓我開始反思人生歷程過往點滴,並沒有誇張成分。從我現在的年紀向前推十年,正好就是高中時代。已經站在「十年後」的我望回觀測,是不是能像折木大姐一樣,對於過去了無遺憾呢?偶爾回想過去,總不免懊惱「若是當時如何如何,之後也就不會如何如何」、想像著再一次讀取進度重新來過的我,顯然沒辦法那麼豁達。也許如此,我才不自覺產生移情作用,將古籍研究社充滿趣味的青春,當作是自我往逝歲月有所欠乏的彌補,因而過份投入了吧。


說起青春這回事,我始終搞不懂日本這個國家到底教育環境實況如何?偶爾會聽說,日本學子升學壓力之重,滿溢的文憑主義和鼎盛的補習風氣,總壓得他們國高中生喘不過氣來,比臺灣教育現場更為嚴苛。但在動漫畫裡卻經常可見「充滿活力的高中生活」。《冰菓》中,神山高中下午四點二十分放學(沒有第八堂課!),社團活動極其興盛,還有一年一度為期連續三天、舉辦在平日的文化祭;看起來一點都不像臺灣那樣,因為升學至上而壓縮課外活動時間、輔導課常態化、放學後沒有補習的是怪咖等現象。要說這是動漫畫粉飾太平編織想像,也很難讓人相信:怎麼可能所有創作過校園劇的動漫畫作者連聲一氣,共謀串通只為畫唬爛?甚且《冰菓》原作是基於米澤穗信本人一部分的生活經驗事實寫成,劇中有關神山高中之設定,例如蓬勃發展的社團活動等,應該有相當程度與現實中的岐阜縣立斐太高等學校相符……。

姑且不論大城市如何,以《冰菓》故事發生的舞台而言,這應該還算合理。岐阜縣高山市作為日本面積最大的市級行政區,定居人數卻不到十萬,不禁讓我非常親切地想起宜蘭老家。米澤藉折木之口提到,當地普通高中雖定位為升學學校,但也並未因此在學業輔導方面有特別積極的作為,這大概也是真的:幅員廣闊較東京都更大的高山市,人口只有不到東京都百分之一(從21世紀初起至2010年間,人口還在緩慢減少中)。地方中等教育只有兩所公立普通高中、一所私校、一所高工,選校標準大概就是「離家近」,根本談不上競爭。既然感受不到都會中心般考場如戰場的廝殺氣息,能有特別多采多姿、不限於學業要求的校園生活,也就毫不突兀了。


整體看下來,除了用樂稍嫌不夠多元外,我認為《冰菓》幾乎看不到什麼明顯的瑕疵。基本上這是一部改編更勝原作許多的動畫作品。動畫除了因系列改編之便,能有更加前後呼應的故事構成之外,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也比小說還突出許多。例如,原作小說完全採取男主角折木奉太郎的第一人稱視角書寫,在一般性格中庸的人物而言並沒什麼,然作為一節能主義者,冷淡寡言的外在表現應是折木的直接特質。但小說中因為他潛在的悶騷心性,經過第一人稱表現出來後形成許多內心小劇場,結果造就了性格描寫時而不一致的印象。其在書中表現有時心念所至,我甚至覺得想法過於輕率浮躁。經動畫改編後,雖然較多數時間還是以奉太郎為主要描寫,但有些想法、情緒,奉太郎只要以表情、動作表示就好,充分保留其人外冷內熱的一致性。這就是影像創作的優勢(也是米澤穗信寫作技巧的現有侷限……)。而且武本康弘採取更自由的敘事,適時切換視角到其他主要人物身上,古籍研究社的其餘三人,也就更加活潑生動了起來。雖說原作構想概念本身的原創價值值得肯定;以極其用心的態度改編成青出於藍的動畫傑作,站在推廣閱讀的立場,京都動畫更是功不可沒。

京都動畫超高完成度的動畫成品,光看那精雕細琢的背景都十分享受。然客觀而論,我也不認為這是一部像福音戰士、攻殼機動隊那樣,不管喜不喜歡都應該要一看的傳世經典。網路上同樣有些聲音表示,古籍研究社的情節推演緩慢無聊又缺乏高低起伏,未免失之淡泊無味。我倒從不這麼覺得。也許這是一部很挑人看的動畫。如果你能接受平淡稍緩的敘事步調,《冰菓》兼有生活趣味和心理刻劃深度的故事,包括你我還未經歷過的、進行中的、或已然逝去的青春風華,真的非常、非常值得推薦一看。

待文章調整完成,我會在最近兩日之內,再將《冰菓》的正式評論上線。(NT10,2013/06/11,搶先發表於Twinkling of an Eye in Akashic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通常單行本或完全版:收藏漫畫的版本選擇

自從大學乃至於出社會以來,我已有多年沒再踏進租書店租漫畫。

租書便宜,你可以花少少幾百塊錢遍讀成套成套的全集,但溯思既往,這其實也讓我讀了許多不值一看的作品。人生苦短,小時候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還可以說是打發輕鬆時光;現在,我只願意把時間花在真正想讀的漫畫上。那些值得一讀再讀仍讓人深覺精彩動人的故事,我以花錢購買作為閱讀門檻,不知不覺也有了數百冊之多。長大成人於我而言充滿了痛苦的抗拒,唯有具備獨立經濟能力這點值得叫人感激:儘管錢賺不多,我已可以每個月固定添購幾本、或甚至一套漫畫,填補一段從小就如此憧憬的記憶。總有一天我可能擁有自己的小房,一爿雙層活動式書櫃層層整齊疊放長久蒐集的愛書──那,就是我小小的夢想了。

當然,儘管個人對從前自己在租書店中大量而毫無章法、品味的閱讀模式不以為然,究中仍曾經因此意外讀到不少好作品,這還是值得感激的。尤其是許多去古已遠的名作,根本就在通路上絕版者,要不是租書店的存在,我恐怕沒有機會看到《功夫旋風兒》或是《寄生獸》等經典。偶爾在二手書店得以不經意發掘瑰寶(我曾在花蓮舊書店得到一整套時報出版的《帶子狼》!不過,如此斷代級名作,應該遲早會有出版商代理文庫版進來才對),總是可遇不可求。儘管當前網路閱讀十分便利,也許是懷古,也許不過是習慣,我仍喜歡一書在手紙頁翻捲的觸感。不似數位資料可輕鬆儲放在小小的硬碟裡,紙本書越買越多,空間有限,在外蝸租的單身小套房也就越顯侷促。但對一個愛書人來說,這豈不也是一種幸福嗎?

那麼,說到正題:既然是以「收藏」為主要目的之一,同樣一套漫畫,該是買通常36開單行本呢?還是25開的完全版比較好?

在此所論還是以少年、少女漫畫為主,青年、淑女漫畫單行本開本多大得多,問題不大。沒有完全版的好漫畫當然也不在此討論範圍,單行本出一本買一本買就對了。由於日本漫畫黃金時代的高峰過去,近年吹起某種懷舊風潮,出版社將歷來曾經有過廣大迴響的完結名作重新包裝,以大開本、高磅數用紙、高質量印刷的完全版再度面市。單價也就更高。舊酒新瓶裝的作法,同樣有人對此質疑出版社榨取版權剩餘價值,但於我這種小時候沒有機會蒐集好漫畫的漫迷來說,不啻是個完備收藏的好機會──而且是以更精緻的形式,來對作品本身投注敬意。

看起來,只要手頭夠寬裕,那針對完全版下手,在收藏而言不就沒有問題了嗎?不過我也有朋友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漫畫之所以成為值得收藏的經典,不只在發生時代廣受歡迎或肯定,更因為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跨越長年仍能啟人樂讀的好作品。因此單行本的小開本老舊形式,包括在多雨島國容易泛黃的模造紙本身,也是足以收藏的一部分。

如此見解的確不無道理。不過,我還是會傾向推薦讀者選擇完全版,即使該作品的普通單行本仍然能夠經通路訂購,如《神劍闖江湖》這類距完結還沒有十多年的套書。主要基於三個理由:

1、普通單行本使用未滿六十磅的模造紙,有效品質維持時限太短,令人不耐。
2、完全版漫畫會收錄週刊連載時期的彩頁(且並非週刊的廉價油墨,而是高品質印刷!)。
3、完全版漫畫的較大開本足以容納完整原稿圖面範圍,不必像36開單行本會裁切到圖畫邊緣。

第一點見仁見智,正如同強者我朋友表明,紙張泛黃也是經典的一部分;赤本漫畫和一本十塊錢口袋小叮噹就算印得很爛,同樣確實見證了一個時代。第二點比較重要。除非基於宣傳強打或是作者強力要求,不然絕大多數漫畫單行本都鮮少有彩頁,而彩頁原稿經過黑白製版後,印出來的圖樣總是比較昏暗,這對於閱讀品質多少有所妨礙。更尤其是不少漫畫家彩稿功力傑出,卻被黑白印刷掩蓋光芒未免可惜,小畑健作畫的《棋魂》就是很好的例子。要是村田雄介的《光速蒙面俠》或尾田榮一郎《海賊王》出完全版,衝著他們高完成度的彩稿就值得考慮入手(但想像到大部頭後續遙遙無期的可怕花費,海賊恐怕就讓人為之卻步……)

其中第三點最為關鍵。36開、乃至於32開的通常漫畫單行本,受制於極其有限的成書版面,漫畫原稿邊緣遭到公釐計的裁切是常態。漫畫家原稿構成以連載週刊、月刊為標準,多是16開圖面,後製成不到原先尺寸一半的單行本,就經常可以看到出血畫框的人物、物件被切掉四分之一,甚至更多。老派如秋本治、鳥山明等這種少用出血,規矩畫框的作家,單行本的邊緣裁切影響就不大。然而當代漫畫畫面構成已越形複雜,出血表現早是家常便飯。似《海賊王》這等總愛將畫面塞滿滿、無處不細節的漫畫,裁切對原作的傷害也就更大。可以說,作畫越是詳細複雜,就越是不適合30開以上開本。同樣大暮維人創作的長篇,《天上天下》因為是青年漫畫,單行本以25開出版就沒有問題;但《飛輪少年》單行本同一般少年漫畫36開本,顯然糟蹋大暮精彩的畫技(儘管他故事混亂莫名,也不能否認其作畫有如畫冊般精美的事實)


至於其他新增的賣點,姑且當作半買半相送的額外收穫就好。像是《棋魂》有小畑健、《灌籃高手》有井上雄彥超高水準的新畫封面;《神劍闖江湖》有和月伸宏「再筆」的主要人物新版設定集等等,對漫畫迷而言的確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但再怎麼說完全版每本單價都約有一般單行本2.5~3倍之多(雖然其一冊的收錄回數也多一些),會選擇完全版收藏的讀者之所以樂意不惜重本,這些加值部份只不過屬枝微末節,重點仍在於我上述三點能夠更加完整、體面地呈現出經典的故事畫面才是。

不過,我們也不能忽略完全版比起原始單行本有所不足的部份。漫畫的故事是以「話」為章節單位組合而成,通常在單行本中,每一話多從奇數頁開始,若是前一話最後一頁剛好也是奇數頁,那兩話之間將自然產生一偶數頁空白頁。對此空白頁,大部分作者都會作補白動作。井上雄彥在《灌籃高手》補白,是簡筆畫些Q版人物搞笑;《棋魂》則有原作堀田由美以漫畫呈現的創作小記;和月伸宏最認真且囉唆,補白多得是構思歷程、創作近況、故事想法和角色設定,《神劍闖江湖》和《武裝鍊金》皆如是,《再生魔人》更有構成協力的黑崎薰針對劇中時代風土民情、時尚文化等進行深度析論──簡單地說,和月完全就是個設定狂。這麼多豐富多采的補白內容,到了完全版為強調連載劇集的完整性,往往都被捨棄不置,甚為可惜。


如和月一般補白內容有其完整脈絡者,出版方還可以騎馬釘別冊方式集結小本拾遺集,附在完全版系列某冊之中。至於其他只是零散像井上那些隨筆的幽默一畫,畢竟缺乏彙集的完成度(作成小冊要叫什麼?塗鴉集?可看點也太少……),看似無關緊要,但少了這些額外元素不免令人稍覺遺憾。只能說有得必有失,要就像我《棋魂》普通版完全版各一套,別無他法。而如《灌籃高手》普通單行本早已因大然倒閉而斷市,只能就無可奈何了(反正早期大然翻譯謬誤所在多有,倒也無妨……)

推廣完全版也有例外。以近期東立代理進來的《幽遊白書》而言,我其實蠻懷疑其推出完全版的意義。冨樫義博的畫技很好,故事和人情描寫手腕一流,分鏡功力更堪稱漫畫創作的最高級別。但他作畫完成度實在太低,完全版在圖面完整性以及印刷上的優勢,恐怕之於他的作品是無所發揮……。(NT10,2013/05/12,搶先發表於Twinkling of an Eye in Akashic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明日又早東昇:《神劍闖江湖》


回過頭看,在技術層面而言,《神劍闖江湖》的缺點其實不算少──畢竟是作者出道作,其中有創作上跌撞的成長痕跡理所當然(再天才的漫畫家或任何領域創作者都是如此吧。之前才有朋友跟我提過,張愛玲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就是那麼世故老練、那麼地好,所以從從頭到尾其實她沒有太大的進步。我對張愛玲不熟,她文字不合我胃口,在此順便請問張派人士:愛玲女士真是如我那朋友所說的天賦冷眼嗎?)。由於畫技還未熟練穩定,使得每一階段畫風有些許差異,是大多數漫畫家都會經歷的(手塚治虫也不例外),基本上算不上缺陷。和月伸宏比較大的問題在於分鏡能力。整體而言和月分鏡四平八穩,流暢度尚可,但反過來說就是太中庸俗氣。直到《武裝煉金》的某篇作者後記也自承,經過長時間漫畫創作生涯,他才逐漸鍛鍊出較為特殊的分鏡技巧,用以表現時間流動或視角挪移所能帶出的氣氛。

另一方面,和月伸宏的主要創作,雖是少年漫畫中主流的武打漫畫,但在動作場面──特別是細節流暢度的掌握能力只能算是普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跟目前一般大多數少年武鬥類漫畫,和月還算不錯──至少單格特寫的強調型畫面有其張力,特別是連現在久保帶人《死神》的分鏡也越來越糟的情況下──然若比起大暮維人、冨樫義博、甚至蛭田達也、森川讓次之流的動作大師等,和月要學的恐怕還很多)。不過可能受益於作者跟一般少年漫畫作者不同,和月成長期間看過的少女漫畫要比少年漫更多,《神劍》在表現幽微感情、靜態敘事的分鏡都比同期少漫作家更有韻味,可圈可點。例如左之助回憶大政奉還初期赤報隊滅亡、隊長相樂總三被污名化成為維新祭品的傷痛過去,當時分鏡就很能烘托氣氛,十分動人;「明王」安慈因為廢佛毀寺而成為破戒僧的故事,也在和月精緻分鏡下加力不少。

為了表現氣勢,現代的武鬥類少年漫畫往往頻繁使用大跨頁畫格處理人物動作,這之中勢必有許多細節被省略掉,使動作場面顯得粗糙,雖然看得出來作者已經很努力經營動作細節,但《神劍》也是如此。和月即使有相當的自主意識,知道那些大場面應該怎麼畫會更好,《神劍》連載期間通常還是比較趨向保守表現。經過《武裝煉金》的練習,在《再生魔人》就已有放開身手的長足進步。儘管仍不若藤田和日郎那樣肆無忌憚的奔放自然,站在長期支持者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非天才型的努力派作家,和月伸宏經歷許多高峰以後的失敗(姑不論慘澹收尾的《西部神槍手》,在現在評價反轉提昇的《武裝煉金》,當初也是因為人氣不佳而結束連載的),仍然不懈怠地持續創作,並不斷以「試圖讓讀者也感染興趣的方式,描繪著作者本人喜愛的題材」,憑著這份努力與耐力,我認為他還是目前最值得期待的漫畫家之一。

不管怎麼說,漫畫家出道作就能受到大眾歡迎列之經典,想必作品本身必有獨到魅力。那麼,《神劍闖江湖》的魅力在哪?我以為主要在其時代劇的氛圍特異獨行於其他JUMP系少年漫畫,給予讀者特別新奇的刺激是成功的最大主因。和月伸宏本身嗜讀少女漫畫也是其創作成功的原動之一:少女漫畫不像少年漫畫總有呼口號式的精神傳達,更多是強調人際互動的細膩情感,和月化用這種敘事策略在少年取向的故事中,使得角色個性描寫縱深增加同時,無形間也吸引上一些原本不讀少年誌的少女讀者,開拓類型閱讀的新消費對象。

或許,結合歷史的故事創作在少年誌中早已不是新嘗試,但以幕府末期到明治時代的斷代史為背景似只在少數,若有的話也多是傳記式的描繪歷史有名人物,像是坂本龍馬或新撰組等等。以一個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真名的殺手為主角,給人一種黑暗英雄的浪漫與淒美感觸。和月伸宏刻意選擇歷史的陰影面發揮,使創作得有更多翻案的可能性(像是大久保利通之死因,或齋藤一戰後化身為警察在國家裏側的繼續活躍等等),可看度和趣味因此增加。原先或許嚴肅的硬梆梆的日本近代史,轉化到漫畫中成為一個個鮮明故事時,似乎都因此有趣起來了。我始終相信,將知識學科或任何原先難以吸收的學問,以漫畫還是其他較為輕鬆的形式來重現,可以有效地提昇知識吸收的效度,並開發讀者對該領域的興趣。至少我對日本文化的興趣,大抵就肇始於《神劍闖江湖》。

故事主人翁緋村劍心,曾是幕末時期維新志士的最強刺客,劍術高超無人能及。但因其自覺殺業太深,也覺悟到:流血創造的新時代裡,勢必有人因那犧牲而無法獲得幸福,於是劍心立下誓言,在鳥羽伏見以後的明治時代,不再殺人,而要憑手中的一把劍去盡可能救助身邊身陷苦難的人民。「不殺」的信念在當時的少年漫畫中無疑是非常特別的:你要怎麼避免犧牲去得到皆大歡喜的結局?分明過於理想論的正義,於是經常受到挑戰。自齋藤登場後,這份堅持更處在衝突之中常令讀者深思。齋藤一在劇中顯然是緋村劍心的對照組:劍心誓言不殺,齋藤是惡即斬;劍心只被動性去救助身邊接觸的人們(因為他非常明白作為「個人」的有限薄力),齋藤則總是鋌身犯險以國家為己任,進犯危機的核心(因為他始終死守永不言退的「侍魂」和「士道」);劍心因為不殺的信念而常顯得優柔寡斷,齋藤則因為惡即斬的信念總是十分果斷剛強。質言之,這兩人都有其極端的正義信念,且都一樣固執,只是方向正南轅北轍。

也因此,我曾經認為主角劍心是全篇故事主要人物中最脆弱的人之一(大概跟蒼紫並列),但細想一下,這樣的批評明顯有失公允:劍心因為親手誤殺妻子雪代巴而心靈受創,在之後更目睹生平所愛的第二個女性神谷薰死去──還又是因為自己而死──由於二度傷害而精神崩潰是可以理解的。至少,劍心的不殺信念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過,就像齋藤的惡即斬或志志雄的弱肉強食信念一樣,至死不易。單憑這點,難道劍心不能算是堅強嗎?齋藤一始終如一的意志堅定當然非常帥氣,劍心能數度從苦界深淵再站起,克服自身缺陷以不屈鬥志迎向守護雛弱的人生,亦同樣值得敬佩。

只是,他那份堅持己見的信念,有時候又何嘗不是對他人信念無關對錯的否定?

志志雄奉為真理的弱肉強食論,劍心表面上雖堅決不認同,但其實他作為一個所謂的「強者」,在實際行動上已展現相當的強凌弱風格。顯著的例子發生在鯨波兵庫身上:幕末戰亂裡,德川武士鯨波兵庫與志士緋村拔刀齋一戰,最後被砍下揮舞武士刀的右臂,心已死的鯨波要求劍心結束掉自己生命、成全身為武士的尊嚴時,劍心斷然拒絕,還對他說什麼「請在新時代裡,好好活下去。」天底下哪有砍了人家的手還要對方好好活下去這種事?武士的責任和信念是什麼?保護家主、百姓、維持自身的尊嚴。從德川到明治,武士們應該服從的家主隨著階級制度的逐漸消失已不復存在,新式的警察與軍隊制度引進也讓武士護民意義失去,永不能再拿起武士刀的鯨波,甚至無法響應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去拼盡身為武士的最後榮光。但劍心卻只為自以為是的不殺信念,自私地要喪失生存意義的鯨波「好好活下去」,這般無理的決定他人命運,難道不是「弱肉強食」、強凌弱的具現嗎?對武士鯨波兵庫而言,有尊嚴的戰死沙場,遠比失卻武士刀、苟且偷生下去來得幸福。殺死鯨波高傲的武士魂、讓他在之後只能如遊魂般活著、最終轉生成為瘋狂失去理智的復仇鬼的,難道不正是緋村劍心自把自為的傲慢嗎?



當然,這並不能構成為鯨波暴起動亂危害百姓的正當理由。劍心既有不殺信念,無法給予捨生取義的慈悲是他手執守護之劍的侷限,他也的確沒有義務施捨那份慈悲。站在時代開拓者的立場,劍心更期望的是鯨波能體會到新時代比起舊時代更好的一面,重新獲得安頓之處。只是可憐鯨波早已瘋狂。作為舊武士,他當然不認同四民平等的明治、不認同維新志士、不認同拔刀齋。劍心當初太過天真,捨下鯨波一命同時,卻沒想到自己也踐踏了武士的尊嚴。給予有關「新時代」的想像太過空泛,更沒想到新時代來臨後世局猶然動盪,百廢尚待俱興,而大和傳統引以為尊的武士精神,更隨著西鄉在西南的死諫消亡。不被時代所選擇的人,鯨波兵庫,又怎麼能不狂亂以抗呢?

也因此,在精神傳承上,我認為明神彌彥是最重要的主角。如劍心、齋藤等強如鬼神,畢竟是舊時代的餘暉,宛若新世東昇前夕的殘陽。他們捍衛時代的精神誠然可貴,若無世代交替,也只是讓人又一次見證意志隨時間的逐漸消亡。出生在明治元年的彌彥正是意志的傳承者。士族明神彌彥的父親因為秉持四民平等理想,反抗土豪武士被殺,母親因獨力撫育彌彥而過勞死,失去依恃的彌彥便被黑道吸收為扒手(有如《孤雛淚》一般)。而後經過劍心的解救和點化,彌彥才得以入小薰門下習劍。過程中彌彥和劍心一行一同經歷了大小戰鬥,作為劍客快速地成長。到了單行本第25集,我們終於正式看到武士魂在彌彥身上萌芽。

因為對拔刀齋怨仇而失心喪志的鯨波,以重兵器瘋狂破壞市街,眼下無人能阻,彌彥義無反顧起而對抗,雖不敵但勇識過人,意志堅強。從武士到士族,彌彥對鯨波直接而強烈的喊話直入心坎,看得讓人熱血沸騰,也才真正撼動了迷失已久的鯨波。全套故事主人公雖為劍心,但這以彌彥為主的事件卻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故事。到了這一節,《神劍闖江湖》終於不只是孤高英雄兒女情長的時代劇,而是除了當前的血淚交織之外,更昭明未來希望得以寄託的成長故事。以少年漫畫主角而言,早已經過大風大浪的劍心,作為年近而立的成人,精神面可以提昇的空間太少。若缺乏彌彥鼓舞人心的鮮烈茁壯,這部漫畫我想恐怕會失色不少吧。

小學中學時候,《神劍闖江湖》是我最喜歡的漫畫(即使它的中文譯名實在俗擱有力)。直至現在,這部作品在我心中仍佔有重要地位。正因為它的啟蒙,開啟我對日本歷史的興趣,和武士、劍豪及所謂武士道精神的浪漫嚮往。而我也相信,跟我同一世代的漫畫迷當中,也有不少人同於如此。不然,集英社又怎麼樂意再出個完全版呢?只是我也希望,和月伸宏不只一部經典傳世,而是有更多的創作佳作能被看見。《武裝鍊金》在漫迷間評價雖好,終究屬小眾範圍討論。《再生魔人》品質稱優,但古典科幻題材仍看不出大眾市場。這些淬鍊能夠化作作者養分,再造一代風騷嗎?且讓人拭目以待了。(NT10,2009/08/15,2013/05/12修訂,發表於Twinkling of an Eye in Akashic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中二雜感——普通人才是廢物



《中二病也要談戀愛!》邁向結局的最後幾話,幾乎是讓我連飆髒話看過去的劇情,實在是太可惡、太無恥,悲憤的情緒遲遲難以平復,我還從沒看過如此令我惱怒的動畫情節,實在太可悲了,真想衝進去揍他們一頓!

中二哪裡不好了?!為什麼要破壞人們自然生成、而且還是因為社會脫離感、孤獨感、被剝奪了某些心靈依靠而產生的「自我主張」?根本是沒腦子的冷血廢物!!

人不都是這麼活過來的嗎?在現實裡過得充實、也就是那些現實充,面對的是什麼東西?人生的挫折與意外是怎麼挺起來的?自我洗腦不是?要有自信、有更爛的人在我旁邊、我很厲害我不會認輸不是?然後誰死掉了不也相信宗教的假想來自我安慰?這種主流裡的「想像」、「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主流的壓迫無所不在,還用著嚴肅的嘴臉自命清高地「指責」你:「這樣不行。」挖草泥馬都要高潮了。

怎麼面對自己的人生是每個人的獨特任務,誰也沒資格擅自去干涉破壞任何人的選擇,即便是親人或愛人也一樣;人跟人可以互動,從理解的前提下去影響別人、讓別人有自在的選擇權,而非一股腦地拿著主流社會模子硬是要人配合塞進去,給予的是一種壓迫、用極高的代價威脅迫使對方屈服,把雙方不和諧的責任通通推到那個「跟別人不太一樣」的人身上,這是霸凌、是欺侮、何止是沒禮貌更是人渣的表現。

你知道嗎?根本沒有所謂一個理想狀態是「大家都一樣、很好」的可能性,在一個群體裡,把那些與眾不同的人拿掉,永遠都還能在剩下的人裡面找到新的替死鬼;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現在的安穩,就是建立在「還好有那些人墊底還輪不到我」之上,你只是乘著主流之便利用著他們來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像你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去指責他們?或者更應該說,你怎麼可能無恥到這種程度,要他們為你們的群體和諧負起改善的責任?

當然,會這樣子沉默、會這樣子自命清高地把責任推到與眾不同的人身上,大多時候就是「無知」罷了,那些動畫中的角色當然也都是,在無知的情況下,有假想的痛苦(為什麼那個與眾不同的人會這樣呢?我好想改變、這種互動好痛苦啊)確實也嘗到一點不好的滋味,結果來說,對,這樣的人確實心地不壞、而且分享了一點苦難,但是干他(與眾不同的人)屁事?他幹嘛要跟無知的人共體時艱?請問他哪裡錯了?主流才是巨惡啊!無知的人他馬的是幫兇啊!

為什麼與眾不同的人需要為了這種主流腦補無知的蠢蛋負責而墮入更痛苦的深淵?事情有緩急輕重之分,是與眾不同的人本來就受到歧視還要被迫矯正受到的傷害嚴重?還是苦於改變那個與眾不同的摯愛的人、希望他不要受到歧視傷害、希望他不要讓自己難以溝通、希望他不要敗壞自己的面子,所受到的傷害嚴重?這不是一目了然的嗎?

我希望看過這個片子的人都能學會一點思索結構問題的技能,個人責任、社群責任、主流、次文化、偏見歧視、衝突爭執、巨惡,每一種引發情緒的事情當然都有它的複雜度存在,但多想一點吧,不要只是看到個人,多去理解人的產生、你自己的產生,你怎麼擁有某種價值觀、你怎麼會有某些脫序或中規中矩的行為?人往往沒有自己想像中厲害,好像一個人的特質是可以由自己主導並且發芽成長,根本沒這回事,成長經驗的力道、社會文化的力道、熟悉人們的排擠與接納的力道,動漫文本有太多這樣子的例子,這不是幻想,是現實。

《中二病也要談戀愛!》是優秀的作品,而且結局的思想是令人敬佩的,對中二的態度處理得很漂亮(也因此我才會對裡面的「反派」氣成這樣),這部作品真的很棒。我本來想寫如往常一樣的正規評論,而且累積了一些討論素材,不過因為調性跟上面的文字差太多,有機會再另外寫出來吧。(DUST,2013/02/16)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如同《妖精的尾巴》壹陸柒那般



我三不五時會翻看過的動畫來看,片段地看或者從頭看,有時候會覺得有趣、有時候卻又覺得都知道劇情了看起來沒意思;偶爾也會發現,某些自己明顯比較喜歡的橋段,重看的時候卻比不起那些相對較不喜歡的橋段來得感興趣,這真是件奇怪的事。

接著,第一次看的那種未知的新鮮感所帶來的感受,跟重複看之後的不一樣的判斷,到底哪個「正確」呢?若是作為作品推薦的依據,那也許第一次看的感覺會比較適合,因為被推薦的人一定也是第一次看,但若直接談論「作品評價」,也就是「這個作品好看嗎?喜歡嗎?給幾分呢?」這種問題,好像就不容易做選擇了。

《妖精的尾巴》動畫版第167話是相當精彩的一話,而且這種精彩(至少對我來說)相當難以敘述,是一種王道作品會有的相當直觀的感動,我對「悲傷」有辦法敘述、對「正義」有辦法敘述、對「人心糾結」的複雜或黑暗有辦法敘述,但對於「幸福感」、「喜極而泣」、「快樂」、「High翻天」、「帥氣」這類感受,就敘述不太出來,不然就是沒把握可以精確地指涉它們,「這股悸動真的是感覺到帥嗎?」我會有這類疑惑。

這一話有強烈的舒暢感,至少表面而言,妖精尾巴公會在競技中一直沒有出色結果,處於墊底的情況很久,而艾爾莎以一挑百的驚人表現,以及卡娜亂開外掛打爆了魔力探測器,徹底平反了公會被看衰的觀感,過去的不甘心完全被沖掉,七年前最強公會的實力重新面世,有一種傳說重新復出的感覺。

但光是這樣,好像不足以特別一提,許多故事文本都會有類似的情節,但這一齣我印象卻特別深刻,以至於我這單一話前後還重複看了六、七遍之多(而且間隔還不遠),它也沒有出現我一開始說的那種,重複看而產生疲乏、不感興趣的情況。這有點奇怪,不是嗎?至少我覺得這很反常,我想搞清楚為什麼。

我試著去找真島浩原作漫畫的這個段落來看(我追《妖精的尾巴》的動畫到現在一、兩年,從沒看過原作漫畫),發現原作漫畫在這段的敘述完全感動不了我,動畫在這裡的故事填充了許多細節,打鬥的細節、旁觀者說話的細節、反映出艱困應戰的細節,都是漫畫版沒有的,漫畫版在艾爾莎宣戰以一對百之後幾個畫面就帶到勝利結果,相當快速簡略。

動畫描述艾爾莎之戰,優勢劣勢的畫面都有涉及,而且艾爾莎接連換裝征戰各種等級的魔獸過程,動畫的BGM用了整整三首曲子之多(還不包含在劣勢跟沒開打前醞釀的曲子),第二首的快速節奏呈現接二連三打鬥大量敵人的各個片段,以及第三首迎接勝利全場歡呼的轉折,尤其出色,這裡的音樂配得棒得沒話說,音樂與畫面的協調性相當好。

蕾比旁白式的側寫,重點地提示艾爾莎之戰的深刻意義:堅忍不拔努力向前,沒有大起大落、忽弱忽強的敘述,只有穩紮穩打、竭盡全力,也許這立下了一種妖精尾巴公會的精神象徵,而且由這位「妖精女王」作為這種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也算名符其實。

這大概是我覺得這段故事與眾不同的地方,它不只讓人感受到那股被看扁的不甘心被平反的爽快感、有傳說般加持的神聖公會力量,還呈現了一種扎實的精神、穩健實力,告訴人們不是光靠外掛或爆氣就能成就這樣子的妖精尾巴公會,實在精彩無比。(DUST,201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