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底,卡卡洛普的宅宅新聞裡,有一篇〈如果有人說動漫是小孩看的,就把這些作品推給他!〉這樣主題的日本統計資料,展示出來的算一算大概也有四、五千人參與(假設每人只能投一票的話)。前二十名的作品,隔壁名次之間的票數大概都只差幾十票,就統計上來說,之間的勝負其實並不明顯,而若競選的作品數足夠多,前幾名也不彷可以作參考。
不過,我覺得這個統計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一般來說,這則統計除了有新聞性,再來就是作為動漫迷的工具,用來對
不過,日本人的經驗是靠譜的嗎?台日兩國的動漫社會觀感底子不同,也許日本那些覺得動漫小孩子看的人,還是對動漫有充足的經驗與印象(充斥在週遭、教科書也會有提到),這跟台灣的動漫外行人極其貧乏的卡通式想像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在挑選塞褲檔的作品時,所需要的震撼力、破壞力、精準度,以及穩抓穩打的霸王之氣,考量的程度就完全不同了。
更具體地說,《那朵花》(也就是拿冠軍的《未聞花名》)真的適合放進台灣人的褲檔裡嗎?我想以這個例子來稍微討論一下:還記得《那朵花》的開頭嗎?努力回想看看,疑似精神病幻想出來的麵麻,對著男主角廢材地底人做了什麼事?跳到身上、摟摟抱抱、跟年齡有點衝突性的口語,我完全能想像外行人看了第一話可能會有的反應,大概是用看著可憐蟲的眼神盯著你瞧,這種劇情表現,正好符合了外行人對大萌時代動漫作品的某種奇怪印象:太超過、完全無法理解,甚至覺得喜歡它的人噁心。
雖說上面對《那朵花》的推論尚未經過實證,也許只是我多慮,或者搞不清楚狀況也說不定;但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不應該對外行人太樂觀,如果外行人的偏見可以輕鬆擊敗,動漫迷們其實應該不至於落到如此田地:需要抗爭、發聲。也要再次提醒,對作品先入為主的偏見與所持的心情,會大大影響看作品後的評價,本來對動漫就帶有敵意,甚至對推廣者帶有敵意,都會強化觀賞者對作品的負面印象。要在褲檔裡直搗黃龍,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接著該進入正題了,我覺得這篇統計就算排除了上述台日之間的社會差異問題,嚴格而言還是沒什麼實用性,因為統計忽略了許多重要的考量要素,光靠一個問題就試圖捕捉答案,所得到的結果會來自投票者各自不同的想像與經驗,有些人想的可能是「富有生命意義的故事」,有些人想的可能是「好看的故事」、或者「讓人感動落淚的故事」、或者「大人才看得懂的故事」、或者「充滿愛情思考的故事」,歸結來說就是問題問得不夠清楚,被塞褲檔的人不見得符合統計般地比較願意吃這一套。
我甚至覺得右邊這張圖還有用得多(這來自一個facebook上的粉絲頁有人留的言),它的列舉策略是抓作品的「特色訴求(強烈欲表達的概念或作品靈魂)」,以及宣稱「你不看它就不會知道某些事」,比起「小孩子看的?你先看看這個再說!」這種模式,還是「小孩子看的?你懂同伴精神嗎?你知道同伴應該如何嗎?先去看看《海賊王》吧!看完了我再跟你討論你看到的是不是小孩子看的!」清晰得多,對吧?而且觀賞者會因為你的提醒而抓住「同伴」這個重點,在觀看時做思考,這也是前面那種籠統的推廣模式所無法辦到的。
我覺得要實行塞褲檔打破小孩子迷思行動,至少要區分對象類型,不同的對象會有不同的對動漫的態度,而其認識的小孩子看的動漫的那種想像可能也會不大一樣,更重要的是,做那種刺激動漫迷同胞脆弱心靈的言論,其目的也因對象而不同,只要掌握這些線索,再緊實、如銅牆鐵壁般的褲檔也能咕溜地滑進去;越是能量身訂做,則越容易成功。根據所見所聞的經驗與推測,我做了以下這張類型化表格:
上面內容舉例來說,我會認為老師、家長持「動漫是小孩子看的」這種意見,多半目的是想藉此阻饒小孩、學生,花太多時間、精力與金錢在動漫上,而不把課業放在優先地位,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能理解為老師、家長根本不是把「動漫是小孩子看的」當作是一種「必需灌輸在你身上的」、「本身就能獨立存有著重要價值」的信念;簡單地說,那句話只是被當作一種工具(藉口)加以利用而已。
老師、家長,他們不見得真的很在乎動漫是不是小孩子看的,在此情況下,打破這種迷思不至於是高難度的挑戰,不過倒還是需要處理他們為了捍衛唸書重要性所作的狡辯行為,要面對這點,大概有三條路可以走:1、強化課業;2、用動漫的好處來壓制課業的優先性;3、轉移話題(若你知道他們對動漫沒有這麼強的偏見,也許你放得開)。
其他類型的分析,就參考表格自行推敲吧,這裡不再贅述。我接下來想談談,面對那些真的把「動漫是小孩子看的」當一回事的人,可以從哪些角度來切入、說服對方,這些角度可能是塞褲檔作品的類型化參考方向,多加評估對方可能的罩門(包含掌握那些對方認為「什麼才是大人看的東西」),選對作品,就能爽快地打破迷思。
作品類型一:訴求深度作品。例如有議題性的、刻畫負面人性的(《人間失格》)、充滿社會性的(《絕望先生》、《死亡筆記本》)。這種深度作品通常很有大人的味道,因為小孩子天真無邪不了解這些東西,甚至不該被這些東西汙染(雖然我不這麼認為,但有些人吃這套),用此來對「小孩子看論者」做辯駁,可能有效,我相信不少「小孩子看論者」觀念上都蘊含了「動漫簡單化、沒其他載體(文學、電影等等)所有的那種深度,所以是小孩子看的」。
作品類型二:內容兒童不宜。例如血腥、鬥爭式的、色情描寫,因為敝人正氣凜然、天天發正念、腥羶色不沾,所以我舉不出來,「你們」應該都知道許多例子,我就不特別去查了。稱為「兒童不宜」,自然就沒有兒童觀看的餘地,「小孩子看論者」對此只能乖乖主動塞褲檔。
作品類型三:訴求好看、精彩,好讓對方喜歡上動漫,甚至把對方弄哭。當你能讓對方喜歡上動漫,其實就不必去在乎「動漫是小孩子看的」這個問題了,因為對方會改站在你這邊;讓對方哭應該是相當具破壞力的策略,若小孩子看的東西能讓人感動落淚,那也很難再只是小孩子看的東西了。
作品類型四:身分關係的擊破。不管對方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覺得「動漫是小孩子看的」,你都可能可以透過你跟對方的特殊關係(師生、親子、友人、戀人等)來找相應的題材,例如面對的是老師,你就找富含教育意義的作品(像「生命意義」,可以看《Colorful》),若面對的是朋友,就塞《虎與龍》給他,戀人也許可以試試《秒速五厘米》,而親子之間當然首選會是《CLANNAD》。這是一種你向對方的「傳達式」手法,不害臊的話就去做吧!
作品類型五:抓住對方的興趣或領域。像我就曾經用〈日本橋高架下R計画〉捕獲到一個平常只會應付式地看看我的評論、但相當喜歡音樂的朋友,對這個短片動畫感到高度興趣。
從事各種作品類型的塞褲檔之前,除了先掌握好對方「偏見起因」與「罩門」之外,我建議最好先跟對方談談他「認為動漫是什麼?」並且由你提出某個作品是「反例」,接著建議對方去看。例如對方覺得動漫都是簡單沒深度的東西,那就跟他舉一些有深度的例子,明確地說明深度在哪裡,讓對方看動漫時能抓準核心內容作思考。這可以省掉許多回想、辯駁,或討價還價的時間。
最後,我覺得還是要提一下自我批判。我們捍衛動漫作品,是因為那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有時候我們會投機取巧,用那些我們其實不喜歡的例子來作為說服別人的籌碼,好比說,明明很多人都只愛看大萌作並且對深度作品冷感(我假設用以說明的,不要當真,至少我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有這樣子的動漫迷),當別人指責動漫迷沉迷在萌來萌去的世界,卻拿《賭博默示錄》來反擊:「你看!人家畫得這麼醜!動漫迷也愛看啊!」這在道德上可能說不過去。
我們在捍衛自己的喜好作品並非「小孩子看的」時,用的策略是否也淪入了相同的處境?也許你我根本不覺得某作品兒童不宜,卻拿它來呼嚨外行人;或者也許你我根本不在乎什麼鬼深度,看爽就好,別人指責你我是在浪費時間娛小孩子的樂,卻拿深度作品來堵對方的嘴。動漫迷要自我捍衛,這點正直大概是該細心注意的,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就捍衛什麼,才能讓對方對你在做的事心服口服。(DUST,2012/04/23)
0 回應:
張貼留言
Blogger的留言系統,偶爾會暫緩顯示新增的留言,偶爾則會直接誤判為垃圾留言(這個功能還關不掉),甚至也有謠傳會直接就讓留言消失不見、從雲端扔掉。
所以請留言者留言時,務必「先行將留言內容複製備份」,以免失敗。我也會定期巡視後台的垃圾留言,把不該變成垃圾的留言重新恢復顯示。若造成不便,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