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動漫文化的幾個思考
所有台灣的御宅族應該都不免會談到一個話題:「台灣的動漫文化這樣那樣……。」好比最近的禁煙政策風波、本土動漫產業的發展、次文化歧視等等都是;這些通常都是帶有負面的評價,御宅族們總是快樂不起來。
對極誤動匙來說,這個話題是很核心的,我們的終極目的其實就是推廣動漫文化,在可以做到的範圍上也能進一步說:「我們就是要在台灣推廣動漫文化。」現在最初步的做法,雖然只是藉由分享我們自己對動漫作品的所見所得,來達成其他動漫愛好者的迴響或新思考,簡單地說它就是「動漫評論」,我們的立論基礎不在於詮釋出最佳的評價,而是在於提出各自的喜好與觀察,讓別人知道其他人對同一部作品或問題看到些什麼。
然而,推廣動漫文化其實還是有很多面向,而也有許多問題在我個人看來是抱持疑問的,我們御宅族們可能需要更多深入討論與溝通,才能確立自己的基本立場,以及如何對社會提出回應、對動漫文化發展找出新的方向。
屬於本土的動漫文化
日本3D動畫大師河口洋一郎,前陣子在台南的一場動漫大展上說:「創作者應該思考本身的文化特色,並達成先驅者的角色。」其實原句說得很曖昧不明,不過我猜他的意思就是,台灣創作者要設法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所處文化脈絡的作品,學習別人的「沒路用」。這種「建議」其實很常見,我不排除那也許是個正確的觀察,但我不認為那是個好方法。
先談一下我個人的惡趣味好了,我接觸動漫文化也有五、六年了,認識了不少可以宅來宅去的話題夥伴,這些傢伙在御宅族的光譜中跟我很接近,大多是熱愛看動畫的一群人,我偶爾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覺得台灣ACG文化發展缺乏什麼?或者你覺得什麼現象是不好的?」通常他們會挑一個來回答,回答前面問題的人多半都是提到「台灣沒有自己的動漫作品」,而回答後面問題的人多半則是提到「次文化歧視」。
這樣子的回答我大致猜想得到,不過,關於前者我覺得是離奇的,為什麼我們明明就對台灣現有的、而且本土味還蠻重的作品興趣缺缺(一個判準是,覺得台灣要有自己的作品,但卻沒有真得去找來看一眼),卻仍堅稱自己希望台灣能有自己的作品呢?
上面這個質疑可能不太嚴謹,我也想點到為止就好,我進一步想談的是,對御宅族來說,這真得是台灣動漫文化發展所缺乏的東西嗎?當我們安逸於日本動漫作品,並且對其鮮少有不滿,為什麼我們還會想追求要有台灣自己的作品呢?持這類意見的論者也會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動漫產業不夠發達、對有志的創作者不友善,這其實都有反映事實,而我的疑問是:「那麼,假如政府搞好了,而台灣的本土作品也發展得有聲有色,不是創作者的你,這對你有多少影響?」
這有關於我們各自參與文化的方式,站在創作者的立場上,我可能會對台灣創作環境感到悲觀,因此認為動漫文化發展必須顧及產業發展問題;但站在欣賞動漫作品的角色上,本土作品顯然不太會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這個問題還是重新丟給你:「你是一個動漫愛好者,對你來說,台灣動漫文化發展缺乏什麼(你要的是什麼)?」
台灣動漫產業的基本問題
好,我還是講一下產業的部分;台灣的動畫發展在3D跟遊戲上是比較有成果的,但影集的部分顯得相當弱,國產的動畫電影歷年來只有十多部,用的題材跟設定的觀眾群,與我們所認識的御宅族口味非常格格不入,媽祖、梁山伯與祝英台、武松打虎…,一整個就讓人覺得老土,這是本土動畫不受歡迎的原因。比較有特色也不俗的大概只有阿貴。(台灣本土漫畫以四格類型較為著名,即便到晚近,也還有個彎彎在大鳴大放,啊,也別忘了還有龍少年跟同人本;我主要想談動畫,漫畫就先這樣帶過。)
文化研究者跟政府,似乎沒有觀察到台灣動漫消費市場的結構,對動漫文化真正有消費力又有熱情的,應該是日本動漫愛好者,而且勢力已經很龐大,這種情況下若再談本土文化特色片,除非想挑戰塑造新的市場,否則當然發展不起來。
再者,要生產本土味濃厚的作品,我們除了在題材上做功以外,很難有新的方向可以著墨;我們可以清楚區分日本、香港、歐美的動漫作品風格(附帶一提,雖然三個可以互相區別,但若獨立判斷日本作品的風格其實是有困難的,我覺得日本的風格並不固定,但不會與香港或歐美重疊),而身處被日本動漫帝國浸淫的台灣動漫創作其實動漫風格並不明顯,而且逐漸有被影響的趨勢(很簡單的觀察:新一代的畫家都是以日本動漫為藍本),這種情況下,我們幾乎只能從題材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從題材下手又是一個危機,基本上,除非我們繼續老套地套用傳統故事搞得沒人氣,否則我們顯然只能描繪那些日本動漫都會有的故事,大抵上台灣跟日本的生活文化差異並不大,要不是我們特別去鑽那些文化上的牛角尖(我不排除這也許有用,好比校園故事不會有文化祭、強大的社團活動、班遊泡溫泉,而是體罰、考試、補習,真絕望),我們的作品在題材上是無法展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的。
這是個產業發展的難題,我回到上個副標題一開始河口洋一郎提到的那句話,我的個人意見是,我不在乎台灣是否應該找到自己的動漫作品特色,即便只是跟日本一樣,我認為那也會讓動漫文化更豐富,也更加有競爭力,對動漫愛好者來說,我相信那是不嫌多的。
我在意的動漫文化發展問題
我最近在一個機密文件中跟同僚提到我對台灣動漫文化的觀察,我認為台灣動漫文化基本上構築在消費者與產品的關係上,換句話說,動漫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雖然,這個觀察也同樣可以套用在日本,而且,台灣御宅族在最重要的文化參與行為上很多人是不需要消費的(看我說得多婉轉),不過這仍然脫離不了一個事實:「動漫文化很商業化,無關商業的參與模式是貧乏的。」
Cosplay、同人創作、動漫評論、ニコニコ、Komica是幾種無關商業的文化展現類型,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不過我感覺這是不太夠的,站在推廣動漫文化的立場上,我也希望挖掘一些新的文化參與方式,讓動漫發展更多元。
當我們跟虛擬人物結婚、用萌單學英文、政策宣導跟課程教材都是漫畫、學習動漫人物的生活處事精神、大人開始看一般向卡通、漫畫家是一個通常的職業、超級星光大道唱動漫歌曲、油畫出現泉此方、石雕有鋼彈時,世界大概就會開始轉變。(DUST ,2009/12/24)
—————
〈Update〉
這篇文章寫至今也快兩年,部分想法有些改變,例如,我認為追求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才是台灣漫畫發展的關鍵,這是值得努力的地方。而我對目前不斷產出的台灣作品也抱持樂觀態度;自從《台灣漫畫雜誌》、《靠岸》等話題性創作出現,我接觸了更多不同的看法與台灣漫畫發展脈絡的分析,自己對傳統題材的動漫也有了新的看法,兩年前說它「老土」是過份的批評,我對此致歉。(DUST,2011/11/05)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2009 Summer Japan New Animation Information
這是2009年夏季動畫的介紹,說是介紹,不如應該說只是資訊而已,用點短片跟製作人員、幾句話介紹動畫、播出的電視台與時間、聲優等資料所構成。
另外,裡面還有2008年夏季動畫的回顧、2009年夏季推出的OVA與OAD資訊、2009年秋季以後預定要播出的動畫資料、2009年上半年度的動畫音樂CD銷售排行榜、2009年上半年度的動畫DVD銷售排行。
可以看到許多作品的市場反應狀況喔。(DUST,2009.06.14)
※若看不到影片,試著重新整理網頁看看。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全世界御宅族囧起來
—閒聊御宅族群體意識與偏見反抗—
御宅族(O-TA-KU)是敏感字眼
「御宅族」定義之多與被誤用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困擾;尤其是自認為御宅族卻被外行人汙名化的狀況最令他們感到不快。這個詞是來自日本的外來語,O-TA-KU即是該詞的日語發音,它的通常意思是指動漫愛好者或狂熱者,而內部歧議上則有一說強調「僅僅是愛好或狂熱動漫仍不足稱為御宅族,御宅族必須是有動漫研究能力與充足動漫知識的」;而一方面,在許多時候它不僅只有指涉動漫,而是包含ACGN(Anime、Comic、Game、Novel),甚至還有更廣義的,包含偶像、鐵道、攝影、電腦軟件相關技術、電影、特攝(*02)、同人創作(*03)、Cosplay(*04)等。
然而,對於自身非屬上述範疇之人,常對這個詞彙做出錯誤的理解,認為御宅族指的是家裡蹲(HI-KI-KO-MO-RI)、尼特族(NEET)、啃老族、隱蔽青年(*05);在台灣,宅男、宅女的稱呼即是來自於這種誤解,而且「御宅族」字面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文待在家裡的意思,更加深了對御宅族的誤會。這些詞彙被混著用的原因很複雜,我無法分析,但就結果來說,於台灣的狀況宅男、宅女指涉的對象有下列幾種:積極接觸ACG的人、家裡蹲、去死去死團(*06)、變態、有資訊科技相關科系背景的人、胖子、不修邊幅穿著俗氣的人、不擅溝通與人際交流者。尤其是足不出戶與不修邊幅最常為其指涉的對象,在大多數時候,社會大眾也將ACG愛好者理解為「足不出戶」的一群人。
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包含香港、日本都有這類混用現象,連最前線、帶有強烈社會批判的日本動漫作品《絕望先生》,都曾在作品中描述「看深夜動畫是家裡蹲的義務」這種說法。部分動漫作品也將ACG愛好者刻劃成胖子、不修邊幅、整天在家裡看動畫萌來萌去(*07)的形象。
然而,絕大多數的動漫迷非常感冒這種說法,在網路上不斷有類似的反彈聲浪;現實生活中,他們會對「宅男(阿宅)」或「御宅族」這些詞很敏感,並試圖跟大眾釐清概念,反對誤用。台灣跟香港都有因為大眾媒體汙名化御宅族而上街頭抗議的案例,如台灣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上吳宗憲對《涼宮春日的憂鬱》輕小說作品的色情汙名化,以及同節目中黑澀會美眉對宅男評價為:「我覺得這種人不應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引來輿論反彈,後來演變成包圍中視的抗議行動(*08);香港則是於2009/03/29由一群ACG愛好者發起對「星期日檔案」節目汙名化御宅族的遊街抗議。
除此之外,包含台灣、日本,都有出現關於「看了動漫作品」而模仿殺人、犯罪的社會案件(*09);屏東縣教育局也曾因熱門動漫《死亡筆記本》帶有不良思想而呼籲老師重視生命教育,而中國江西省教育廳,更是直接將此作品視為有害身心健康、恐怖類作品,而以全面查緝來禁止;不久前,在台北的市立美術館所展出的海洋堂御宅族文化展,其中有穿著太暴露的ACG人物也被某議員批為「色情」,引來御宅族的撻伐,最後演變成議員道歉收場。這類將動漫視為有害,或者將動漫愛好者視為某種不受歡迎的人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這到底是完全誤解,還是反映部分事實的一種偏見?實有探討餘地。
「對不起,我對現實的女人沒興趣,我只萌2D的。」(*10)
我從高中開始深入接觸動漫,尤其是動畫作品,至今已經看過上百部;時常跟朋友推廣動漫,並且從事動漫評論的工作,對這圈的文化有些基本的瞭解(以下我都只討論動漫的御宅族);御宅族的生活脫離不了動漫,並非有接觸動漫就能自稱或被稱為御宅族,起碼御宅族必須是把動漫欣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可有可無。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平均每天至少會花兩個小時以上用來看動畫或吸收相關資訊,週末時如果閒著沒事做,也可能花一整天時間用來看動畫,偶爾在網路討論分享心得,或者寫專文評論。
對動漫有極大興趣的人,自然會把其他活動列為次要,好比跟朋友出去玩、泡夜店、唱歌,而必須時常待在家裡看著螢幕展現喜怒哀樂;這種時間重心安排的方式比其他人更多機會蹲在家裡,被理解為家裡蹲是情有可原的。越沉浸在動漫世界就越需要關在家裡,固然御宅族們會有需要外出購買週邊、到盛大的動漫活動朝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仍然會是拿本漫畫或待在螢幕前的時段,那才是御宅族的核心活動。
部分御宅族熱衷收集動漫週邊商品,那些東西成為生活重要開銷的一環,通常這些商品也都貴得嚇人;這種情況跟熱衷於名牌服飾講究打扮的開銷程度差不多,只是標的不一樣而已。許多御宅族的房間非常有宅味,漫畫、模型公仔、掛報海報、抱枕、玩偶、畫冊、光碟、小說、同人誌不一而足,這是他們經營出來的小天地,是一個「理想空間」。一般來說,動畫對御宅族的影響力比較大,這包含大部分週邊商品是配著動畫而產出,而欣賞動畫也比看漫畫更沒有機動性,必須依賴電視或電腦,導致他人對其足不出戶的印象。
御宅族無用論
御宅族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不事生產、對社會沒幫助、浪費資源的米蟲,認為我們不應該研究那些「沒意義」的東西;然而,當有人沉浸在藝術或者文學時,幾乎就不會有這種觀感,對許多人來說,那就是有意義的事物,值得讚揚。
這種批判應該跟動漫作品性質有關,在外部人眼裡,動漫不過是童年消遣的休閒活動而已,它不具有永久的品味性,例如像藝術或音樂那樣;御宅族所愛好的作品通常跟外部人理解的作品不一致,對外部人來說,動漫比較多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忍者亂太郎》、《海綿寶寶》這類較為通俗的古老作品,而御宅族在意的通常不會是它們,而是電視幾乎沒在播的、數量極為龐大的新動畫,或者比較近期仍然在連載的漫畫作品。
我跟兩位一起從事動漫評論的同僚聊到御宅族與家裡蹲的社會角色時,其中一個意見提到:「像是《東之伊甸》(*11)社團的『伊甸』系統和內褲君的社會電腦開發(象徵了NEET 族的生產力);雖然近幾年討論隱蔽青年的動漫畫相關作品不少,可是幾乎都是以批判的口氣去說NEET 族的不是、認為他們應該要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而神山健治(*12)的意見卻是認為責任不在於NEET族個體本身(至少大部分責任不在於此),責任在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改變的是整個國家的進路。《東之伊甸》從較為積極正向的角度去看待這批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人,著實是別開生面。(BY.NT10)」
動漫作品的發展雖然逐漸導向市場化,反應出色情血腥、賣萌、膚淺夢幻戀愛故事的需求,但「有趣」仍然是王道,任何題材只要不悶,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有趣」不盡然跟「好笑」有關,而是故事性、無法預測性、原創性等等的綜合表現,在動漫作品如此之多的狀況下,這些競爭帶來的就是多元化,讓動漫作品的內容多采多姿,而不可能單契合兒童,動漫在青少年與青年的消費上才是主力,許多時候根本幼稚不起來。
御宅族有什麼社會「用處」我不知道,有人自詡為監督動畫公司讓品質更好的角色(有許多人都以挑動漫毛病為業),這到底能幹嘛是挺難講的;除此之外,御宅族還有更多的挑戰,侵權、色情、物化、沉迷等問題是可能備受質疑的,面對偏見之外,我們也許得想辦法找到社會認同的合理位置。(DUST,2009.06.10)
註釋
01. 「囧(ㄐㄩㄥˇ)」一字來自網路次文化用語,它被賦予一種「顏文字」的概念,類似漢文字結構六書理論中的「象形」;「囧」是一張臉,跟困窘的「窘」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性。不過,以網路次文化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看,它並沒有被很精準地用來描述使人困窘的情境,而比較常是一種附帶的情緒象徵(用來緩和文句語氣的強烈或不確定性),以及當自己否定他人時所用的婉轉用語。可能的同義詞:Orz、哇勒、無言以對。(補充:這是標題註,因為標題掛註解很醜,所以沒放。)
02. 特攝的意思很多,在這裡指的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英雄式真人科幻影片,尤其是日本的作品;其內容時常有怪獸與具備超能力的變裝人物對戰。
03. 同人創作,是指ACG愛好者對熱愛的ACG作品所作的二次創作,主要為同人漫畫(使用原作中的角色描繪成自己所構想的劇情),亦有各種週邊相關作品(好比印圖案在衣服上、自繪的掛報等)。
04. Cosplay,即對ACG角色所作的模仿,透過自製的衣服與裝飾來拌演ACG人物。
05. 這幾個辭彙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皆是指足不出戶、沒有工作也沒有就學的社會邊緣人,尤其指青年。
06. 一群沒有男女朋友的單身者所聚集而成的團體,常常出沒於情人節活動快閃抗議;嫉妒的心態讓他們看不起戀愛的情侶們,認為單身才是正途。不過這通常以搞笑居多,不是認真的希望情侶們「去死」。
07. 「萌」,ACG用語,通常用來形容動漫作品中可愛或漂亮的女生(可愛居多,特別是蘿莉角色,即小女孩),例外者則有用來形容可愛的細菌。有時候作動詞用,意思類似「喜歡」。
08. 2007/09/03我猜批宅事件(三立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s3tLO8dO4、2007/09/23動漫迷包圍中視抗議(非凡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7b52CHhTg。
09. 這在許多案例都不明朗,有些只是在家裡搜到動漫商品,有些也只是犯罪者說明自己平常的休閒活動是看動漫,就被理解為「被動漫影響」。
10. 這是御宅族文化中常見的宣稱,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真有這種人存在,但它被廣為流傳,是ACG愛好者的一種想像角色,只對動漫人物有興趣。
11. 2009年4月的新番動畫之一,目前還在連載中。根據NT10的說法,這部動畫是今年上半年度最優秀的作品(2009上半年度新動畫約有70餘部作品)。
12. 《東之伊甸》的作者。
御宅族(O-TA-KU)是敏感字眼
「御宅族」定義之多與被誤用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困擾;尤其是自認為御宅族卻被外行人汙名化的狀況最令他們感到不快。這個詞是來自日本的外來語,O-TA-KU即是該詞的日語發音,它的通常意思是指動漫愛好者或狂熱者,而內部歧議上則有一說強調「僅僅是愛好或狂熱動漫仍不足稱為御宅族,御宅族必須是有動漫研究能力與充足動漫知識的」;而一方面,在許多時候它不僅只有指涉動漫,而是包含ACGN(Anime、Comic、Game、Novel),甚至還有更廣義的,包含偶像、鐵道、攝影、電腦軟件相關技術、電影、特攝(*02)、同人創作(*03)、Cosplay(*04)等。
然而,對於自身非屬上述範疇之人,常對這個詞彙做出錯誤的理解,認為御宅族指的是家裡蹲(HI-KI-KO-MO-RI)、尼特族(NEET)、啃老族、隱蔽青年(*05);在台灣,宅男、宅女的稱呼即是來自於這種誤解,而且「御宅族」字面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文待在家裡的意思,更加深了對御宅族的誤會。這些詞彙被混著用的原因很複雜,我無法分析,但就結果來說,於台灣的狀況宅男、宅女指涉的對象有下列幾種:積極接觸ACG的人、家裡蹲、去死去死團(*06)、變態、有資訊科技相關科系背景的人、胖子、不修邊幅穿著俗氣的人、不擅溝通與人際交流者。尤其是足不出戶與不修邊幅最常為其指涉的對象,在大多數時候,社會大眾也將ACG愛好者理解為「足不出戶」的一群人。
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包含香港、日本都有這類混用現象,連最前線、帶有強烈社會批判的日本動漫作品《絕望先生》,都曾在作品中描述「看深夜動畫是家裡蹲的義務」這種說法。部分動漫作品也將ACG愛好者刻劃成胖子、不修邊幅、整天在家裡看動畫萌來萌去(*07)的形象。
然而,絕大多數的動漫迷非常感冒這種說法,在網路上不斷有類似的反彈聲浪;現實生活中,他們會對「宅男(阿宅)」或「御宅族」這些詞很敏感,並試圖跟大眾釐清概念,反對誤用。台灣跟香港都有因為大眾媒體汙名化御宅族而上街頭抗議的案例,如台灣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節目上吳宗憲對《涼宮春日的憂鬱》輕小說作品的色情汙名化,以及同節目中黑澀會美眉對宅男評價為:「我覺得這種人不應該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引來輿論反彈,後來演變成包圍中視的抗議行動(*08);香港則是於2009/03/29由一群ACG愛好者發起對「星期日檔案」節目汙名化御宅族的遊街抗議。
除此之外,包含台灣、日本,都有出現關於「看了動漫作品」而模仿殺人、犯罪的社會案件(*09);屏東縣教育局也曾因熱門動漫《死亡筆記本》帶有不良思想而呼籲老師重視生命教育,而中國江西省教育廳,更是直接將此作品視為有害身心健康、恐怖類作品,而以全面查緝來禁止;不久前,在台北的市立美術館所展出的海洋堂御宅族文化展,其中有穿著太暴露的ACG人物也被某議員批為「色情」,引來御宅族的撻伐,最後演變成議員道歉收場。這類將動漫視為有害,或者將動漫愛好者視為某種不受歡迎的人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這到底是完全誤解,還是反映部分事實的一種偏見?實有探討餘地。
「對不起,我對現實的女人沒興趣,我只萌2D的。」(*10)
我從高中開始深入接觸動漫,尤其是動畫作品,至今已經看過上百部;時常跟朋友推廣動漫,並且從事動漫評論的工作,對這圈的文化有些基本的瞭解(以下我都只討論動漫的御宅族);御宅族的生活脫離不了動漫,並非有接觸動漫就能自稱或被稱為御宅族,起碼御宅族必須是把動漫欣賞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可有可無。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平均每天至少會花兩個小時以上用來看動畫或吸收相關資訊,週末時如果閒著沒事做,也可能花一整天時間用來看動畫,偶爾在網路討論分享心得,或者寫專文評論。
對動漫有極大興趣的人,自然會把其他活動列為次要,好比跟朋友出去玩、泡夜店、唱歌,而必須時常待在家裡看著螢幕展現喜怒哀樂;這種時間重心安排的方式比其他人更多機會蹲在家裡,被理解為家裡蹲是情有可原的。越沉浸在動漫世界就越需要關在家裡,固然御宅族們會有需要外出購買週邊、到盛大的動漫活動朝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仍然會是拿本漫畫或待在螢幕前的時段,那才是御宅族的核心活動。
部分御宅族熱衷收集動漫週邊商品,那些東西成為生活重要開銷的一環,通常這些商品也都貴得嚇人;這種情況跟熱衷於名牌服飾講究打扮的開銷程度差不多,只是標的不一樣而已。許多御宅族的房間非常有宅味,漫畫、模型公仔、掛報海報、抱枕、玩偶、畫冊、光碟、小說、同人誌不一而足,這是他們經營出來的小天地,是一個「理想空間」。一般來說,動畫對御宅族的影響力比較大,這包含大部分週邊商品是配著動畫而產出,而欣賞動畫也比看漫畫更沒有機動性,必須依賴電視或電腦,導致他人對其足不出戶的印象。
御宅族無用論
御宅族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不事生產、對社會沒幫助、浪費資源的米蟲,認為我們不應該研究那些「沒意義」的東西;然而,當有人沉浸在藝術或者文學時,幾乎就不會有這種觀感,對許多人來說,那就是有意義的事物,值得讚揚。
這種批判應該跟動漫作品性質有關,在外部人眼裡,動漫不過是童年消遣的休閒活動而已,它不具有永久的品味性,例如像藝術或音樂那樣;御宅族所愛好的作品通常跟外部人理解的作品不一致,對外部人來說,動漫比較多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忍者亂太郎》、《海綿寶寶》這類較為通俗的古老作品,而御宅族在意的通常不會是它們,而是電視幾乎沒在播的、數量極為龐大的新動畫,或者比較近期仍然在連載的漫畫作品。
我跟兩位一起從事動漫評論的同僚聊到御宅族與家裡蹲的社會角色時,其中一個意見提到:「像是《東之伊甸》(*11)社團的『伊甸』系統和內褲君的社會電腦開發(象徵了NEET 族的生產力);雖然近幾年討論隱蔽青年的動漫畫相關作品不少,可是幾乎都是以批判的口氣去說NEET 族的不是、認為他們應該要做出改變以適應社會。而神山健治(*12)的意見卻是認為責任不在於NEET族個體本身(至少大部分責任不在於此),責任在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改變的是整個國家的進路。《東之伊甸》從較為積極正向的角度去看待這批被現代社會邊緣化的人,著實是別開生面。(BY.NT10)」
動漫作品的發展雖然逐漸導向市場化,反應出色情血腥、賣萌、膚淺夢幻戀愛故事的需求,但「有趣」仍然是王道,任何題材只要不悶,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有趣」不盡然跟「好笑」有關,而是故事性、無法預測性、原創性等等的綜合表現,在動漫作品如此之多的狀況下,這些競爭帶來的就是多元化,讓動漫作品的內容多采多姿,而不可能單契合兒童,動漫在青少年與青年的消費上才是主力,許多時候根本幼稚不起來。
御宅族有什麼社會「用處」我不知道,有人自詡為監督動畫公司讓品質更好的角色(有許多人都以挑動漫毛病為業),這到底能幹嘛是挺難講的;除此之外,御宅族還有更多的挑戰,侵權、色情、物化、沉迷等問題是可能備受質疑的,面對偏見之外,我們也許得想辦法找到社會認同的合理位置。(DUST,2009.06.10)
‧‧‧
註釋
01. 「囧(ㄐㄩㄥˇ)」一字來自網路次文化用語,它被賦予一種「顏文字」的概念,類似漢文字結構六書理論中的「象形」;「囧」是一張臉,跟困窘的「窘」有某種意義上的相似性。不過,以網路次文化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看,它並沒有被很精準地用來描述使人困窘的情境,而比較常是一種附帶的情緒象徵(用來緩和文句語氣的強烈或不確定性),以及當自己否定他人時所用的婉轉用語。可能的同義詞:Orz、哇勒、無言以對。(補充:這是標題註,因為標題掛註解很醜,所以沒放。)
02. 特攝的意思很多,在這裡指的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英雄式真人科幻影片,尤其是日本的作品;其內容時常有怪獸與具備超能力的變裝人物對戰。
03. 同人創作,是指ACG愛好者對熱愛的ACG作品所作的二次創作,主要為同人漫畫(使用原作中的角色描繪成自己所構想的劇情),亦有各種週邊相關作品(好比印圖案在衣服上、自繪的掛報等)。
04. Cosplay,即對ACG角色所作的模仿,透過自製的衣服與裝飾來拌演ACG人物。
05. 這幾個辭彙大致的意思都差不多,皆是指足不出戶、沒有工作也沒有就學的社會邊緣人,尤其指青年。
06. 一群沒有男女朋友的單身者所聚集而成的團體,常常出沒於情人節活動快閃抗議;嫉妒的心態讓他們看不起戀愛的情侶們,認為單身才是正途。不過這通常以搞笑居多,不是認真的希望情侶們「去死」。
07. 「萌」,ACG用語,通常用來形容動漫作品中可愛或漂亮的女生(可愛居多,特別是蘿莉角色,即小女孩),例外者則有用來形容可愛的細菌。有時候作動詞用,意思類似「喜歡」。
08. 2007/09/03我猜批宅事件(三立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s3tLO8dO4、2007/09/23動漫迷包圍中視抗議(非凡新聞):http://www.youtube.com/watch?v=sn7b52CHhTg。
09. 這在許多案例都不明朗,有些只是在家裡搜到動漫商品,有些也只是犯罪者說明自己平常的休閒活動是看動漫,就被理解為「被動漫影響」。
10. 這是御宅族文化中常見的宣稱,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真有這種人存在,但它被廣為流傳,是ACG愛好者的一種想像角色,只對動漫人物有興趣。
11. 2009年4月的新番動畫之一,目前還在連載中。根據NT10的說法,這部動畫是今年上半年度最優秀的作品(2009上半年度新動畫約有70餘部作品)。
12. 《東之伊甸》的作者。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涼宮春日的評論
這個標題下得十分死板,只是為了彰顯一點與動漫同為一體的感覺,在上個月底釋出的第二期(*01)《涼宮春日的憂鬱》——「竹葉狂想曲(笹の葉ラプソディ)」後,我就有打算寫一篇關於《涼宮春日的憂鬱》動畫的一點心得與分析,這部於Google搜尋高達1200萬筆(*02)資料的作品,稱為「一代神作」應不為過,一言以蔽之:「一介阿宅可以不看高達,但不能不看涼宮春日。(*03)」
為了慎重起見,我在寫評論前重新看了已經看過不下五次的涼宮春日第一期,並且以真正的故事順序去跑(*04),用點戰戰兢兢的心情去解構作品的各種元素,不過結果沒有想像得樂觀,起碼就一部動畫的角度來說,這部作品如此熱門實在是不尋常,初步我還是將其熱門主要之因歸咎於「話題性十足」,而不是動畫本身的功勞(*05)。
然而,話題性是什麼來著?其實我也不是很瞭,畢竟我是屬於從動畫開始接觸涼宮春日的那一群人,一開始沒看過小說、也沒見過其他人的評論;話題性的媒介通常來自於宅宅網民們閒聊話家常所帶來的效應,關於小說部分就先撇開不談,我們看看這部動畫上線後發生了哪些事。
首先就是動畫的ED——「涼宮春日舞」帶來的模仿熱潮,這段由山本寬設計的片尾曲動畫,據說顛覆以往習慣只用靜態式圖像陳列的構成方法,讓ED變得格外吸引人(其實還好吧),後進的某些動畫也在片尾放上角色舞蹈(例如《乃木板春香的秘密》),但並沒有引發明顯的模仿效應,也許這個帶有一點難度、強調細節肢體動作的涼宮春日舞有其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吧。後來,官方也釋出了完整版的涼宮春日舞(還在遊戲中做了3D版本),讓模仿者可以更完整地跳完曲子。
另一個一樣由山本寬製作的北高祭現場演奏會的橋段,更可以說是第一期整部作品的亮點,兩首好聽的曲子配上涼宮春日聲優平野綾不宅的歌聲(*06),使得涼宮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段落的魅力成因不僅如此,在阿虛閒著沒事、帶著疲憊的北高祭遊覽,加上有點空虛無聊、半夢半醒的演奏場前置表演,以及突如其來的大雨等劇情鋪陳下,更讓涼宮春日的演奏令人驚艷;尤其在第一首結束後、邁入第二首又將鏡頭與聲音拉到場外大雨磅礡的樣子,隨著音樂消逝讓人切身感覺到如同聽完一場演唱會(或者中途離開)的心境轉換,可以說揣摩表現得非常棒。
這段演奏會也帶來了些額外的成果,包含涼宮春日聲優們特別舉辦的《涼宮春日的激奏》(*07)真人演唱會,讓一些個人單曲浮上來,聲優們也模擬了動畫中的演奏會以及親自跳了涼宮春日舞;除此之外,這場《涼宮春日的激奏》也被《幸運星》這部動畫引用(同*07),而在《旋風管家》中主角所指涉的「我只萌2D的」想像圖,也是用涼宮春日於北高祭演奏的樣子。當然,作品被其他漫畫提及的例子不只如此,有名的像是中國某奧運刊物封面抄襲涼宮春日事件(*08)被《絕望先生》所惡搞。
從上述這兩個熱門點來看,山本寬在涼宮動畫發跡所扮演的角色實為舉足輕重的,現在的第二期則因為山本寬退出京阿尼(*09)而無緣參與,可以說是挺可惜的。話題性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是「涼宮春日性轉換」(*10)、台灣的吳宗憲事件、第二季遲遲不製惹眾嫌、TMA很認真地改編成A片、動畫的排序(*11)、開場的〈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中東反濫殺兒童運動、朝倉涼子的皺紋(誤)、官網的秘密、阿虛的名子等;而據說今年2月開始上映且剛完結的Q版動畫《小涼宮春日的憂鬱》與《小鶴屋學姊》,就是打著「製造話題」的名目而播,而到底製造了什麼話題,我也看不出個所以然(*12)。
不知道是不是小說改編普遍會讓動畫作品特別細緻豐富,在網民們回應「涼宮春日好看在哪裡?」的問題時,多半都會提及關於三大派系各自的概念以及世界觀理論(他們把它稱為「哲學性話題」其實是一種誤植,所以我這裡不這麼稱呼),這的確很難想像若沒有小說基礎的論述條件下,是否還能夠建構如此清晰又深入(?)的勢力背景,雖然我目前看不太懂關於未來人的那段理論,但起碼在宇宙人的設定上,以及超能力者論述涼宮春日神的創世假說都是真實世界中曾有人提出來的概念,並且動畫中講得很清楚。
一般動漫中有個術語叫作「理論派」,是說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不是靠情感直覺,而是靠理性分析,並且表達給其他人瞭解;這種角色似乎特別引人注目,而且被形塑成「聰明」的形象。但是在鬥智很普遍的動漫中這種角色就不突兀,只有在很多笨蛋的故事上,我們會對這種傢伙帶有正面的好感,我猜某種程度上,古泉跟長門應該就是這種角色。評論變得有點破碎,接下來我打算抓幾個點來討論涼宮春日這部作品特別的地方,也許比較容易建構它之所以受歡迎的完整輪廓,不過還是以我特別想提的點為主。
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
一開始就先看動畫而尚未看過小說或其他人的討論的人,一定會對《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集感到不知所云,甚至以為它是三流作品;我就是過來人,當初看了第一集的一點點就關掉沒繼續看,我也忘了基於什麼原因,我又把它重看一次並接續到第二集;即便如此,這部作品還是紅透世界半邊天,可見得話題性十足已經充分抵銷掉了這個缺陷。
這段由山本寬建構的涼宮自製電影,其實有不同凡響的地方;有網民宣稱這段4:3的影像特別呈現出一般沒攝影基礎的人拍攝影片時常見的紕漏與粗糙手法,像是拍到反光板、演員忘記動作、導演突然入鏡、看著大字報唸台詞(*13),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山本寬想表達的東西,因為一般人拍攝影片不可能粗心到這種程度,我傾向於把它理解為只是彰顯拍攝者的隨性、涼宮的粗枝大葉,以及涼宮幻想的劇情重視在一些奇怪的地方,這麼想會比較合理。
山本寬也對這段影片做了這樣的說明:「我先想到的是,如果春日做監督,會做出怎樣的動畫呢?她喜歡愉快的事、還有奇怪的事,一定會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吧!」最後一句「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道出了重點,影片回應了涼宮春日平常給人的形象:「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很棒的設計,不是嗎?
這段短片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是實玖瑠與買菜人以及老闆們的對話,這些臨時演員的對白與動作反應都有點遲鈍,顯現出先套好台詞又不熟練的感覺;再來是街道背景設計,長門、實玖瑠、古泉之間在街頭上對話時,背後有汽車發動,看起來真得就像是臨時去取景也沒有圍起來拍攝的樣子,而街道上的景物也特別真實完整,商店街那裡更是如此,感覺就像現實的街道一樣(也許跟色調有關係);還有就是劇情帶有一點點不合邏輯的地方(被阿虛自己爆料),這個設計也不錯;最後則是在古泉要親吻昏迷的實玖瑠時,實玖瑠為了親吻準備還偷偷吞了一下口水,只能說設想得非常週到。
建議還沒看過動畫的朋友,在開始看這一集時,要有基本的心理準備,起碼要知道這是在傳達主角涼宮春日想傳達的東西,而且動畫製作者很細膩地刻劃這段短片,從這種角度來看的話,它會顯得有趣得多。
阿虛的開場與其他
在第二集正篇故事開始,由阿虛開學上課途中配合理論碎碎唸展開,故事直接銜接到涼宮春日的自我介紹,以及後來其他人對涼宮的描述、涼宮自己的個性表現等等;這段開場白的方法既奇特又不失要傳達的東西(故事主線),跟京阿尼的其他動畫相比,勝出許多。
其中最特別的應該就是阿虛內心碎碎唸、實際的說話、涼宮的回應這三種台詞的設計吧,那個內心碎碎唸的表現方法可以說是涼宮春日這部動畫所原創的,很具新鮮感;而這點亦為宅宅們喜愛涼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以校園開場很容易被理解為戀愛故事,不過涼宮的做法成功地將閱聽人的視線拉離這點,而著重在主角(還是應該稱「女主角」?)以及阿虛各自的特性上,並且令人難以與戀愛話題連結(雖然谷口有提到相關的事);這件事也跟音樂很有關係,在這一集的環境音樂設計上,都是用比較有活力、輕鬆的曲調,而非緩慢、帶有情感的那種(可能是鋼琴彈奏)。
再來談談人設,人設很鮮明獨特也是一個重要的點,這不知道應該要歸伊東雜音(原畫角色設計者)的功勞,還是京阿尼(動畫版畫風的構成者)的功勞;「只要角色長得夠出色,再爛的劇情都能受歡迎!」某種程度是動漫界的鐵則,這是順帶一提。
接著,如果你有仔細看分鏡的話,會發現時常當角色靜態對話時,視角會不斷切換、以各種奇怪的角度來表現畫面,而且故意讓人物沒有完整入鏡;這個手法也因為口語斷句的時間點抓得精準而運行得很流暢,讓沒有動作與回憶可以用的情節活起來。
大家普遍有的幻想——涼宮春日裡外的兩種觀點
只要童年不算太悲慘的人,應該都會有過類似「我是最特別的」或者「這個世界為我而設」的幻想;涼宮春日的世界觀即是實踐這種大家普遍有過的想法。
涼宮在國中時看破紅塵(?!),理解到自己渺小與普通,因此開始追求不平凡的事物;而在古泉的假說裡,涼宮是創世之神,這個世界的全貌是由涼宮所塑造的,或至少深受其左右;就科幻作品來說,一個虛構世界若是可以與現實世界作不矛盾的共存,這種故事的魅力會比存有矛盾的虛構世界來得大,這也是普遍人們熱衷於探討世界真相話題時提出的各種假說的樂趣之因。
在涼宮內心理性與情緒對峙的設定上,更強化了與現實每個人投射的連結感;一個能為所欲為、心想事成如神般的角色,為什麼還是只能當普通人什麼都做不成?因為是自己內心有股意識告訴自己那不會發生、物理定律與常識牢不可破,所以象徵著每個人內心幻想願望的涼宮春日,跟閱聽者們一樣只能「自覺」為普通人,但是一方面我們又習慣懷疑自己是不是像涼宮一樣被蒙在鼓裡,搞不好其實所有人都在演一場戲,像《楚門世界》那樣。
覺得自己普通常常會讓自己很沮喪,《絕望先生》裡刻劃的普通少女代表的就是這種追求獨特的心聲;人的心理一方面在許多時候表現出不想成為異類,卻又一方面不想跟別人一樣,這在心理學中是一種矛盾、複雜的心理現象,甚至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連掌握自己內心真意都感到困難,感覺到的東西是最直接的,而經過言語表達出來的要嘛是經過簡化,要嘛是錯植,在大多數的感覺表達上,言語精準只發生在極少數的情況下;長門曾指稱某些東西無法用言語表達,也是其中一例。
強大的宇宙人——資訊統合思念體
資訊統合思念體的概念很有趣,它的存在無法用肉眼觀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肉體的意思),而只是一種「意識」並且擴及全宇宙;這讓我想到前陣子碰的一本叫作《靈魂實驗》的書,裡頭所描述的死後意識,也是相似的概念。
掌握全宇宙的資訊一定是種無法想像的感覺,因為那意味著超越人類感官經驗,好比視覺所及的影像資訊,或者同時知道某些人正在想什麼與感覺到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高祭長門於占卜攤位上幫人「預言未來」時,她傳遞的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換句話說意志是不自由的,那對被預言的情侶,無法因為得知預言而改變未來讓其不發生,如果預言為真,我可以想像他們試圖擺脫命運所為的行動與命運捉弄讓預言仍然發生的情境;但一般而言若告知預言,這種預言結果通常應該不會那麼鬆散,這是後話(看不懂我在講什麼沒關係,因為我本來就不打算把它講清楚)。
啊啊,我沒梗了,在這裡迅速地結束掉吧!總而言之沒看的趕快去看,看過的重新看一遍吧!最後附上官方釋出新的涼宮春日長髮馬尾造型(鼻血~)。(DUST,2009/06/07)
註釋
01. 這是官方在預告時的說法;部分網民們則宣稱,因為劇情只是把第一季(期)補完,加上標題仍然是《涼宮春日的憂鬱》而非《涼宮春日的消失》,因此理解為仍然是第一季;以及另一說的,目前新動畫就是《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二期,至於《涼宮春日的消失》是另一部新動畫,不用「新的一季」或「新的一期」來稱呼。不過,這要怎麼詮釋根本不重要嘛。
02. 我分別搜尋「涼宮春日」與「涼宮ハルヒ」,並使用「””」以區別其他不相干的資料,分別得到近200萬筆與1000萬餘筆的結果。當然,同時出現兩者的同一筆資料應該也很多,不過就當作把略稱「涼宮」的資料數抵銷掉吧。
03. 這是敝人研究涼宮春日後跟一位熱愛鋼彈的同僚所作的調侃,純粹是玩笑話,不必當真;「高達」一語是神州的翻譯名稱(原文為GUNDAM),在台灣指的就是「鋼彈」;順帶一提的是,我真的沒看過鋼彈,雖然略覽過幾集《鋼彈兩個洞》,但還是興趣缺缺。
04. 動畫版的故事並不是按照劇情的時間順序來排列,根據監督石原立也的說法,這是為了讓看過原作小說的人也可以從動畫中體會到新的樂趣;部分網民則宣稱,這是一種行銷手法,為了製造話題性而為的商業手段。
05. 這裡必須澄清的是,即便沒有話題性加持,我相信這部作品的人氣仍然會很高,至少應該有同為京阿尼公司生產的Key社作品與現在於線上的《K-ON》這種程度,而實際中的涼宮顯然超越它們許多。
06. 動漫歌曲很多一聽就知道是動漫歌曲,但是這兩首不會;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以外,唱者的聲音是個關鍵,好比《校園烏托邦、學美向前衝》裡面的演唱一聽就有種「很宅」的感覺,雖然平平都是高中生。平野綾唱的這兩首歌,以及片頭曲、片尾曲也都陸續被列入了日本ORICON音樂排行榜的前幾名,堪稱日本動漫聲優的首例佳績。
07. 沒機會看演唱會的影片,可以看我寫的圖文簡介:http://www.wretch.cc/blog/DUST1987/8900718。
08. 有部分網民將這件事評為中國「侵權辱國」(有損自己國格的意思),這實在是令我感到很囧,侵權上大當其道的同人文化跟P2P文化又該怎麼說?
09. 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事件,有興趣者可至敝人論壇整理的資料查閱:http://dreambox.why3s.tw/viewthread.php?tid=736&extra=page%3D1。
10. 被創造出來的「阿虛子」成為熱門的同人作品角色,並且帶有神奇的傲嬌屬性。
11. 十分建議只看動畫的人當看過一遍京阿尼安排的播放順序以後,重看一次真正劇情的順序,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2. 若不談話題性,這兩部短篇作品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人物故事性塑造得很有趣,特別是長門、朝倉跟鶴屋三人,有種「嗯哼,往這個方向發展也不錯」的感覺。
13. 部分網民的另一種見解是,這集動畫的目的是彰顯三個角色的真實身分,讓閱聽者提前知道這件事,並且在正篇動畫中因為角色自爆產生連結而有驚異感。不過這個意見看看就好,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高。
為了慎重起見,我在寫評論前重新看了已經看過不下五次的涼宮春日第一期,並且以真正的故事順序去跑(*04),用點戰戰兢兢的心情去解構作品的各種元素,不過結果沒有想像得樂觀,起碼就一部動畫的角度來說,這部作品如此熱門實在是不尋常,初步我還是將其熱門主要之因歸咎於「話題性十足」,而不是動畫本身的功勞(*05)。
然而,話題性是什麼來著?其實我也不是很瞭,畢竟我是屬於從動畫開始接觸涼宮春日的那一群人,一開始沒看過小說、也沒見過其他人的評論;話題性的媒介通常來自於宅宅網民們閒聊話家常所帶來的效應,關於小說部分就先撇開不談,我們看看這部動畫上線後發生了哪些事。
首先就是動畫的ED——「涼宮春日舞」帶來的模仿熱潮,這段由山本寬設計的片尾曲動畫,據說顛覆以往習慣只用靜態式圖像陳列的構成方法,讓ED變得格外吸引人(其實還好吧),後進的某些動畫也在片尾放上角色舞蹈(例如《乃木板春香的秘密》),但並沒有引發明顯的模仿效應,也許這個帶有一點難度、強調細節肢體動作的涼宮春日舞有其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吧。後來,官方也釋出了完整版的涼宮春日舞(還在遊戲中做了3D版本),讓模仿者可以更完整地跳完曲子。
另一個一樣由山本寬製作的北高祭現場演奏會的橋段,更可以說是第一期整部作品的亮點,兩首好聽的曲子配上涼宮春日聲優平野綾不宅的歌聲(*06),使得涼宮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段落的魅力成因不僅如此,在阿虛閒著沒事、帶著疲憊的北高祭遊覽,加上有點空虛無聊、半夢半醒的演奏場前置表演,以及突如其來的大雨等劇情鋪陳下,更讓涼宮春日的演奏令人驚艷;尤其在第一首結束後、邁入第二首又將鏡頭與聲音拉到場外大雨磅礡的樣子,隨著音樂消逝讓人切身感覺到如同聽完一場演唱會(或者中途離開)的心境轉換,可以說揣摩表現得非常棒。
這段演奏會也帶來了些額外的成果,包含涼宮春日聲優們特別舉辦的《涼宮春日的激奏》(*07)真人演唱會,讓一些個人單曲浮上來,聲優們也模擬了動畫中的演奏會以及親自跳了涼宮春日舞;除此之外,這場《涼宮春日的激奏》也被《幸運星》這部動畫引用(同*07),而在《旋風管家》中主角所指涉的「我只萌2D的」想像圖,也是用涼宮春日於北高祭演奏的樣子。當然,作品被其他漫畫提及的例子不只如此,有名的像是中國某奧運刊物封面抄襲涼宮春日事件(*08)被《絕望先生》所惡搞。
從上述這兩個熱門點來看,山本寬在涼宮動畫發跡所扮演的角色實為舉足輕重的,現在的第二期則因為山本寬退出京阿尼(*09)而無緣參與,可以說是挺可惜的。話題性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是「涼宮春日性轉換」(*10)、台灣的吳宗憲事件、第二季遲遲不製惹眾嫌、TMA很認真地改編成A片、動畫的排序(*11)、開場的〈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中東反濫殺兒童運動、朝倉涼子的皺紋(誤)、官網的秘密、阿虛的名子等;而據說今年2月開始上映且剛完結的Q版動畫《小涼宮春日的憂鬱》與《小鶴屋學姊》,就是打著「製造話題」的名目而播,而到底製造了什麼話題,我也看不出個所以然(*12)。
不知道是不是小說改編普遍會讓動畫作品特別細緻豐富,在網民們回應「涼宮春日好看在哪裡?」的問題時,多半都會提及關於三大派系各自的概念以及世界觀理論(他們把它稱為「哲學性話題」其實是一種誤植,所以我這裡不這麼稱呼),這的確很難想像若沒有小說基礎的論述條件下,是否還能夠建構如此清晰又深入(?)的勢力背景,雖然我目前看不太懂關於未來人的那段理論,但起碼在宇宙人的設定上,以及超能力者論述涼宮春日神的創世假說都是真實世界中曾有人提出來的概念,並且動畫中講得很清楚。
一般動漫中有個術語叫作「理論派」,是說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不是靠情感直覺,而是靠理性分析,並且表達給其他人瞭解;這種角色似乎特別引人注目,而且被形塑成「聰明」的形象。但是在鬥智很普遍的動漫中這種角色就不突兀,只有在很多笨蛋的故事上,我們會對這種傢伙帶有正面的好感,我猜某種程度上,古泉跟長門應該就是這種角色。評論變得有點破碎,接下來我打算抓幾個點來討論涼宮春日這部作品特別的地方,也許比較容易建構它之所以受歡迎的完整輪廓,不過還是以我特別想提的點為主。
朝比奈實玖瑠的冒險 Episode00
一開始就先看動畫而尚未看過小說或其他人的討論的人,一定會對《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一集感到不知所云,甚至以為它是三流作品;我就是過來人,當初看了第一集的一點點就關掉沒繼續看,我也忘了基於什麼原因,我又把它重看一次並接續到第二集;即便如此,這部作品還是紅透世界半邊天,可見得話題性十足已經充分抵銷掉了這個缺陷。
這段由山本寬建構的涼宮自製電影,其實有不同凡響的地方;有網民宣稱這段4:3的影像特別呈現出一般沒攝影基礎的人拍攝影片時常見的紕漏與粗糙手法,像是拍到反光板、演員忘記動作、導演突然入鏡、看著大字報唸台詞(*13),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山本寬想表達的東西,因為一般人拍攝影片不可能粗心到這種程度,我傾向於把它理解為只是彰顯拍攝者的隨性、涼宮的粗枝大葉,以及涼宮幻想的劇情重視在一些奇怪的地方,這麼想會比較合理。
山本寬也對這段影片做了這樣的說明:「我先想到的是,如果春日做監督,會做出怎樣的動畫呢?她喜歡愉快的事、還有奇怪的事,一定會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吧!」最後一句「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道出了重點,影片回應了涼宮春日平常給人的形象:「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很棒的設計,不是嗎?
這段短片有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是實玖瑠與買菜人以及老闆們的對話,這些臨時演員的對白與動作反應都有點遲鈍,顯現出先套好台詞又不熟練的感覺;再來是街道背景設計,長門、實玖瑠、古泉之間在街頭上對話時,背後有汽車發動,看起來真得就像是臨時去取景也沒有圍起來拍攝的樣子,而街道上的景物也特別真實完整,商店街那裡更是如此,感覺就像現實的街道一樣(也許跟色調有關係);還有就是劇情帶有一點點不合邏輯的地方(被阿虛自己爆料),這個設計也不錯;最後則是在古泉要親吻昏迷的實玖瑠時,實玖瑠為了親吻準備還偷偷吞了一下口水,只能說設想得非常週到。
建議還沒看過動畫的朋友,在開始看這一集時,要有基本的心理準備,起碼要知道這是在傳達主角涼宮春日想傳達的東西,而且動畫製作者很細膩地刻劃這段短片,從這種角度來看的話,它會顯得有趣得多。
阿虛的開場與其他
在第二集正篇故事開始,由阿虛開學上課途中配合理論碎碎唸展開,故事直接銜接到涼宮春日的自我介紹,以及後來其他人對涼宮的描述、涼宮自己的個性表現等等;這段開場白的方法既奇特又不失要傳達的東西(故事主線),跟京阿尼的其他動畫相比,勝出許多。
其中最特別的應該就是阿虛內心碎碎唸、實際的說話、涼宮的回應這三種台詞的設計吧,那個內心碎碎唸的表現方法可以說是涼宮春日這部動畫所原創的,很具新鮮感;而這點亦為宅宅們喜愛涼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以校園開場很容易被理解為戀愛故事,不過涼宮的做法成功地將閱聽人的視線拉離這點,而著重在主角(還是應該稱「女主角」?)以及阿虛各自的特性上,並且令人難以與戀愛話題連結(雖然谷口有提到相關的事);這件事也跟音樂很有關係,在這一集的環境音樂設計上,都是用比較有活力、輕鬆的曲調,而非緩慢、帶有情感的那種(可能是鋼琴彈奏)。
再來談談人設,人設很鮮明獨特也是一個重要的點,這不知道應該要歸伊東雜音(原畫角色設計者)的功勞,還是京阿尼(動畫版畫風的構成者)的功勞;「只要角色長得夠出色,再爛的劇情都能受歡迎!」某種程度是動漫界的鐵則,這是順帶一提。
接著,如果你有仔細看分鏡的話,會發現時常當角色靜態對話時,視角會不斷切換、以各種奇怪的角度來表現畫面,而且故意讓人物沒有完整入鏡;這個手法也因為口語斷句的時間點抓得精準而運行得很流暢,讓沒有動作與回憶可以用的情節活起來。
大家普遍有的幻想——涼宮春日裡外的兩種觀點
只要童年不算太悲慘的人,應該都會有過類似「我是最特別的」或者「這個世界為我而設」的幻想;涼宮春日的世界觀即是實踐這種大家普遍有過的想法。
涼宮在國中時看破紅塵(?!),理解到自己渺小與普通,因此開始追求不平凡的事物;而在古泉的假說裡,涼宮是創世之神,這個世界的全貌是由涼宮所塑造的,或至少深受其左右;就科幻作品來說,一個虛構世界若是可以與現實世界作不矛盾的共存,這種故事的魅力會比存有矛盾的虛構世界來得大,這也是普遍人們熱衷於探討世界真相話題時提出的各種假說的樂趣之因。
在涼宮內心理性與情緒對峙的設定上,更強化了與現實每個人投射的連結感;一個能為所欲為、心想事成如神般的角色,為什麼還是只能當普通人什麼都做不成?因為是自己內心有股意識告訴自己那不會發生、物理定律與常識牢不可破,所以象徵著每個人內心幻想願望的涼宮春日,跟閱聽者們一樣只能「自覺」為普通人,但是一方面我們又習慣懷疑自己是不是像涼宮一樣被蒙在鼓裡,搞不好其實所有人都在演一場戲,像《楚門世界》那樣。
覺得自己普通常常會讓自己很沮喪,《絕望先生》裡刻劃的普通少女代表的就是這種追求獨特的心聲;人的心理一方面在許多時候表現出不想成為異類,卻又一方面不想跟別人一樣,這在心理學中是一種矛盾、複雜的心理現象,甚至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連掌握自己內心真意都感到困難,感覺到的東西是最直接的,而經過言語表達出來的要嘛是經過簡化,要嘛是錯植,在大多數的感覺表達上,言語精準只發生在極少數的情況下;長門曾指稱某些東西無法用言語表達,也是其中一例。
強大的宇宙人——資訊統合思念體
資訊統合思念體的概念很有趣,它的存在無法用肉眼觀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肉體的意思),而只是一種「意識」並且擴及全宇宙;這讓我想到前陣子碰的一本叫作《靈魂實驗》的書,裡頭所描述的死後意識,也是相似的概念。
掌握全宇宙的資訊一定是種無法想像的感覺,因為那意味著超越人類感官經驗,好比視覺所及的影像資訊,或者同時知道某些人正在想什麼與感覺到什麼;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高祭長門於占卜攤位上幫人「預言未來」時,她傳遞的是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換句話說意志是不自由的,那對被預言的情侶,無法因為得知預言而改變未來讓其不發生,如果預言為真,我可以想像他們試圖擺脫命運所為的行動與命運捉弄讓預言仍然發生的情境;但一般而言若告知預言,這種預言結果通常應該不會那麼鬆散,這是後話(看不懂我在講什麼沒關係,因為我本來就不打算把它講清楚)。
啊啊,我沒梗了,在這裡迅速地結束掉吧!總而言之沒看的趕快去看,看過的重新看一遍吧!最後附上官方釋出新的涼宮春日長髮馬尾造型(鼻血~)。(DUST,2009/06/07)
‧‧‧
註釋
01. 這是官方在預告時的說法;部分網民們則宣稱,因為劇情只是把第一季(期)補完,加上標題仍然是《涼宮春日的憂鬱》而非《涼宮春日的消失》,因此理解為仍然是第一季;以及另一說的,目前新動畫就是《涼宮春日的憂鬱》第二期,至於《涼宮春日的消失》是另一部新動畫,不用「新的一季」或「新的一期」來稱呼。不過,這要怎麼詮釋根本不重要嘛。
02. 我分別搜尋「涼宮春日」與「涼宮ハルヒ」,並使用「””」以區別其他不相干的資料,分別得到近200萬筆與1000萬餘筆的結果。當然,同時出現兩者的同一筆資料應該也很多,不過就當作把略稱「涼宮」的資料數抵銷掉吧。
03. 這是敝人研究涼宮春日後跟一位熱愛鋼彈的同僚所作的調侃,純粹是玩笑話,不必當真;「高達」一語是神州的翻譯名稱(原文為GUNDAM),在台灣指的就是「鋼彈」;順帶一提的是,我真的沒看過鋼彈,雖然略覽過幾集《鋼彈兩個洞》,但還是興趣缺缺。
04. 動畫版的故事並不是按照劇情的時間順序來排列,根據監督石原立也的說法,這是為了讓看過原作小說的人也可以從動畫中體會到新的樂趣;部分網民則宣稱,這是一種行銷手法,為了製造話題性而為的商業手段。
05. 這裡必須澄清的是,即便沒有話題性加持,我相信這部作品的人氣仍然會很高,至少應該有同為京阿尼公司生產的Key社作品與現在於線上的《K-ON》這種程度,而實際中的涼宮顯然超越它們許多。
06. 動漫歌曲很多一聽就知道是動漫歌曲,但是這兩首不會;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以外,唱者的聲音是個關鍵,好比《校園烏托邦、學美向前衝》裡面的演唱一聽就有種「很宅」的感覺,雖然平平都是高中生。平野綾唱的這兩首歌,以及片頭曲、片尾曲也都陸續被列入了日本ORICON音樂排行榜的前幾名,堪稱日本動漫聲優的首例佳績。
07. 沒機會看演唱會的影片,可以看我寫的圖文簡介:http://www.wretch.cc/blog/DUST1987/8900718。
08. 有部分網民將這件事評為中國「侵權辱國」(有損自己國格的意思),這實在是令我感到很囧,侵權上大當其道的同人文化跟P2P文化又該怎麼說?
09. 這是一個引發爭議的事件,有興趣者可至敝人論壇整理的資料查閱:http://dreambox.why3s.tw/viewthread.php?tid=736&extra=page%3D1。
10. 被創造出來的「阿虛子」成為熱門的同人作品角色,並且帶有神奇的傲嬌屬性。
11. 十分建議只看動畫的人當看過一遍京阿尼安排的播放順序以後,重看一次真正劇情的順序,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2. 若不談話題性,這兩部短篇作品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人物故事性塑造得很有趣,特別是長門、朝倉跟鶴屋三人,有種「嗯哼,往這個方向發展也不錯」的感覺。
13. 部分網民的另一種見解是,這集動畫的目的是彰顯三個角色的真實身分,讓閱聽者提前知道這件事,並且在正篇動畫中因為角色自爆產生連結而有驚異感。不過這個意見看看就好,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高。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感動的瞬間
動畫時常有些表現得很棒的描述方法,透過分鏡變換或者角度移轉,能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畫面內容本身的設計,當配合某種情節或台詞時,背景是什麼、角色要做什麼樣的表情或動作,往往是決勝的關鍵。
我思索曾經看過的動畫作品,細細回想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與畫面,找出了由六部作品截取出十張我所喜愛的瞬間,把它拍攝起來介紹給各位;其實這其中大多數都是一連串動態所結合而成的劇情,事實上在動畫作品,很難說能抓到由一瞬間就能詮釋感動元素的畫面,雖然做成GIF也是個方法,但那成本太高,實在是難以下手。
這篇主題所稱的「感動」,不全然是指涉正面的情緒,而是包含負面的,牽引著難過、痛苦、憤怒,或者敬畏、溫馨、同情、震撼、崇拜等,是一種引人深思、躊躇的感性過程。
01. 交響詩篇——蘭頓與爺爺的牛排
《交響詩篇》(Eureka Seven)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描述的是一群探索世界真相(主要是另一個智慧生命體——珊瑚岩)並予以保護的組織,所經歷與世界為敵的戰爭過程;主角看起來是個沒用的少年,畫面中的牛排,來自於他爺爺對主角前途的失望。
這是一個有趣的畫面,爺爺的失望其實有點矛盾;根據劇情,蘭頓是個迷戀滑空的傢伙,其餘一無是處,爺爺對學校老師的回應,道出了他對自己孫子的態度:「不希望又當軍人」,軍人的地位在那樣的世界中似乎是高尚的,蘭頓他老爸正是一位榮譽英雄,所以老師寄予厚望,而爺爺卻直截了當地宣稱,要蘭頓繼承自己的家業(機械技工),不需要把功課唸好,走上兒子的後塵。那麼,爺爺到底失望什麼呢?也許單純是蘭頓不上進吧。
這個畫面的另一個討論點,在於「家境」;主角老爸是世界英雄,而爺爺本身其實也做過不得了的事(很後面的劇情才提到),這些是當志工嗎?為什麼沒有賺些錢呢?如果家境算富裕的話,起碼房子不會那麼凌亂,主角的房間也不會那麼小,加上工作室似乎就在住家旁,看起來生活水平並不理想。對蘭頓來說,吃頓牛排就像是慶生一樣,他的反應道出了「那是重要的一餐」。不過爺爺也很妙,自己失望時讓孫子爽一下,雖然道理說不上來,不過似乎我們可以理解呢。
02. 交響詩篇——月光洲成員與滑空的LFO
滑空的設定是這部動畫最帥氣的一面,雖然機器人(LFO)長得乏善可陳,但是配上流暢的滑空動作(其實就是衝浪動作)與戰鬥閃避技巧,讓人很振奮;我原本想取的畫面是動畫一開始橘色天空的戰鬥那裡(現在這張是某個ED的畫面),不過沒找到理想的鏡頭,最主要的,是想拍到月光洲成員中的拿相機那位大叔,那時候他跟這張圖片一樣是坐在後座,然後拿著相機拍其他成員滑空的樣子;這位大叔的定位是雜誌編輯兼記者,在最後決戰時發揮了重要的資訊傳遞角色。
他在動畫一開始時,提及了一個重要的攝影理論,「照片呈現的是一段故事,那才是真正重要的內容,我們不可能找尋到沒有故事的照片」;如何去探究照片的背後故事,是閱覽者首要面對的工作。其實,我發的這個主題跟這點是有所對應的呢。
滑空設定的另一個討論點是「夢想」,某種程度上故事所營造的,就是將滑空視為一種被嚮往的活動,那也許跟自由翱翔的願望有點像,想像一下《強襲魔女》的女主角的感覺(話說回來,沒有男主角的作品,還需要用女主角來稱呼主角嗎?),應該就能體會這裡的意思。在《交響詩篇》裡,滑空分為機器人的滑空與人類的滑空,分別有不同的滑空板。
ED中在這裡的動態畫面做得很好,透過波浪、搖擺、手部平衡,與速度不一的呈現方式,讓LFO於空中的行進方式表現得一覽無遺;如果是在現實中的海邊,大概辦不到這種衝浪方式吧。
03. 神隱少女——水上鐵路
看到水上鐵路,直覺應該會讓人聯想到《航海王》的海上列車,誰先誰後我不清楚,不過兩者概念並不一樣;《神隱少女》的鐵路其實還是正常的鐵路,只是剛好遇到河神搞怪,讓神隱世界下起大雨來以致於淹水,水淹得不高,剛剛好讓列車還能行進。
在神隱世界的設定上,感覺很遼闊,水上鐵路被淹沒後,在油屋外頭只見天海相接的地平線,這種遼闊感很棒,就像在看平靜又清澈的大海一樣。
04. 神隱少女——車箱與外景
起初我看到這裡的表現方式時,有種既視感,我指的是車窗外的廣告招牌;這種感覺我說不上來,但是挺溫馨的,我不確定是不是類似一種有著孤獨,卻又見到象徵人群的文明燈火產生的安慰(另一個比較沒感覺卻很真實的例子是,《魔法老師》中的幽靈學生,會覺得晚上到24小時便利商店有種安心感那樣)。
這段情節花了不少畫面在描述少女於車箱中所看見的東西,包含車內其他的人、車窗外景色的變化與時間流逝、月台上的離別與相見、平交道上等候火車經過的人們、鐵路旁的霓虹廣告招牌;當然,這些人都是靈體,用一種微透明黑色不見臉的方式呈現,讓情緒表現消失,著眼點就會在動作上;你可以發現這些靈體的生活跟一般人一樣,我想那大概就是宮崎駿想表達的意思吧。
05. CLANNAD——風子為姐姐的提前慶祝
這段故事佔了《CLANNAD》整部幾乎快一半的情節,環繞在風子為自己的姐姐努力不懈的過程;從學校幽靈、海星、派對道具、記憶的鋪陳,可見得風子這個角色被營造成一種孤單的形象,幽靈是因為臥病在床,算是KEY社作品慣用僑段——「超現實」,且因為臥病在床讓她無法上學,甚至沒有朋友;而海星則牽引到過去風子的個性,獨來獨往的她似乎就是會被其他生物吸引(感覺起來,孤獨者往往會被用寵物來塑造陪伴感);風子對派對道具的嚮往,有種刻畫童年的意味在,那象徵著一種兒童向的幸福,也許還是跟回憶或孤單過往有關(就像窮小孩會想像聖誕派對的感覺);關於記憶的鋪陳,則是來自於幽靈性質,劇情的設計是若本體狀況變差,那麼靈體的顯現就會變差,變差的效果是讓人遺忘她的存在。
風子在提前為姐姐慶祝(結婚的慶祝)的這段劇情,一方面風子展現出滿足的樣子,而一方面也露出像圖片那樣的表情,這個趴在桌上的橋段有兩個層次,另一個是拉近到眼睛近看,眼睛反射燭光產生閃爍的樣子,配上強大營造出來的音樂(這段的背景音樂重複出現在各個帶有悲情的場合,塑造得很成功),讓人有很強烈的悲傷感。值得一提的是,那段音樂所搭配的情節,都是在描述單純、認真的人們面對命運的無奈與無助感,我覺得這是《CLANNAD》核心詮釋的價值所在。
06. CLANNAD——父親對女兒的歉意
這畫面直搗我的心臟,既敬畏又難過,硬要用文字描述的話,大概就是:「這個家庭的親情羈絆,真得是非常偉大。」故事是由長大後的女主角與她爸媽的過往回憶切入,女主角提到她似乎做過某件對不起爸媽的事,並且很在意,當她對他們提及時,爸爸就會沒技巧地轉移話題;後來女主角的爸爸對男主角透露了一段過往,那時候女主角沒多大,而夫妻倆人在外為各自的夢想打拼,忙得不可開交,在一次大雪交加的日子,夫妻外出工作而女兒感冒在家休養,爸爸很擔心地只出門工作一陣子就回來,沒想到女兒竟然就在門口外面等他們回家,而病倒在雪地上,最後送醫急救,就出現了上面這個畫面,夫妻倆人是低著頭跪在床旁痛哭流涕的。
後來,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女兒,他們放棄了追逐夢想,在自家經營麵包店兼開家教。這件事當然終究曝了光,被女主角自己查覺,演變成女主角自責、絕望;特別是在學校資料室看到自己父親以前曾在台上大聲嚷嚷最愛的事業的錄影帶,其所營造的自責感更大,何況,她還是擁有著跟父親一樣的夢想,一想起來就覺得編劇者好邪惡。
07. 銀魂——武士吶喊
《銀魂》除了搞笑橋段,最重要的另一個指標就是武士道了;這張圖截自於我最喜歡的一首OP〈曇天〉中的畫面,是刻劃主角坂田銀時於天人大戰期間代表地球人類方殺戮戰場的樣子,平常屌兒啷噹的他有著那樣的過往很為對比,不過,在正篇劇情中,也不乏實踐武士道所為的戰鬥;值得一提的是這張畫面的敘述情境很不一樣,哪怕是目前對戰過最強的夜王鳳仙,也不會讓銀時有這樣子的反應——「對空吶喊」,可見,天人大戰的期間,眾人所對抗的可能是一群令人絕望的敵人。
我看過的武士片不多,有印象的僅有《神劍闖江湖》與《柳生十兵衛》,就算加上新番的《戰國BASARA》,也不影響我對武士道的認識;《銀魂》的武士道是一種各自表述,並且進化為人生道理的概念,某些深入的、認真的、正義的、堅持的態度,都被《銀魂》轉化為動畫所訴求的武士道(我猜,這個作品名稱,也許就是在宣稱要我們去體會銀時的靈魂風骨,跟精神信念有關),這跟以往我所粗淺認識的強調君臣關係與動不動就自刎的武士道很不一樣。
08. 航海王——以生命立誓的海賊旗
《航海王》是我心目中世界最偉大的動漫作品,其建構的世界觀、精神象徵、劇情都是首屈一指的;這個畫面來自2008電影版《航海王——綻放在寒冬的奇蹟櫻花》,簡稱《喬巴傳》,裡面魯夫捍衛海賊旗的畫面。
這種精神信念認真的態度很迷人,你可以在《航海王》的許多地方略見一二,好比有人嘲笑大祕寶或蔚藍海域,就會成為失敗的角色,這傳遞的就是一種「持有夢想、認真以對」的價值;《航海王》的另一個核心在夥伴上,全力搭救朋友已經出現過非常多的例子(羅賓、凱美、艾斯是幾個重要的案例)。
我本來打算附上另一張於司法島被狙擊王燒毀的世界政府旗幟作對比,不過一時找不到而作罷;「打穿旗子就是對世界政府宣戰」,魯夫的回應是:「正合我意,誰怕誰啊!(大叫)」啊,我能體會羅賓當時哭的心情,這就是偉大的夥伴精神,也是身為海賊的核心信仰之一。
09. 死亡筆記本特別篇:L的後繼者——來自二代L的重創
特別篇有許多畫面與情節是重製的,其中一幕就是描述SPK被奇樂(二代L)屠殺的畫面;圖片這個畫面一開始可能會被誤以為尼亞被幹掉了,那隻手跟袖子的感覺有點像。
這是很血腥的一幕,讓奇樂的正義觀彰顯得醜陋無比,他制裁的不只是犯罪者,而是包含反對他的人;原本的L已經被幹掉了,SPK的這場屠殺中背景的L影像更顯諷刺(這時候尼亞跟二代L通話中)。
10. 死亡筆記本特別篇:L的後繼者——尼亞的無言憤怒
在特別篇中特別設計了一個新的僑段,就是一位被奇樂控制的SPK成員舉槍準備射殺尼亞;根據死亡筆記本的規則,似乎是只要會影響到他人生死的死亡描述都會變成無效(無效就自動改成心臟麻痺),所以我猜奇樂(那時候似乎是由清美執筆)寫的內容應該是:「舉槍瞄準SPK領導人後因為他人為了防禦而被射殺致死。」
這個無言憤怒(為什麼是無言?因為尼亞通話給二代L以後,沒說任何話),也許也包含了前段的進一步反應,而劇情也很巧妙地隱瞞了究竟是誰為了防禦而射殺舉槍者,從畫面進程看來,尼亞本人射殺的可能性也不是零。
圖中的尼亞視角呈現得很棒,憤怒從清澈的眼睛配合血跡彰顯得很扎實;《死亡筆記本》的動畫做得很細緻,包含於OP、ED都帶有許多隱喻的故事在裡頭,算是有藝術層次的投入,你也可以在某些內容中看到宗教的影子,例如正篇的L幫夜神月擦腳的僑段。(BY.DUST)
我思索曾經看過的動畫作品,細細回想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與畫面,找出了由六部作品截取出十張我所喜愛的瞬間,把它拍攝起來介紹給各位;其實這其中大多數都是一連串動態所結合而成的劇情,事實上在動畫作品,很難說能抓到由一瞬間就能詮釋感動元素的畫面,雖然做成GIF也是個方法,但那成本太高,實在是難以下手。
這篇主題所稱的「感動」,不全然是指涉正面的情緒,而是包含負面的,牽引著難過、痛苦、憤怒,或者敬畏、溫馨、同情、震撼、崇拜等,是一種引人深思、躊躇的感性過程。
‧‧‧
01. 交響詩篇——蘭頓與爺爺的牛排
《交響詩篇》(Eureka Seven)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描述的是一群探索世界真相(主要是另一個智慧生命體——珊瑚岩)並予以保護的組織,所經歷與世界為敵的戰爭過程;主角看起來是個沒用的少年,畫面中的牛排,來自於他爺爺對主角前途的失望。
這是一個有趣的畫面,爺爺的失望其實有點矛盾;根據劇情,蘭頓是個迷戀滑空的傢伙,其餘一無是處,爺爺對學校老師的回應,道出了他對自己孫子的態度:「不希望又當軍人」,軍人的地位在那樣的世界中似乎是高尚的,蘭頓他老爸正是一位榮譽英雄,所以老師寄予厚望,而爺爺卻直截了當地宣稱,要蘭頓繼承自己的家業(機械技工),不需要把功課唸好,走上兒子的後塵。那麼,爺爺到底失望什麼呢?也許單純是蘭頓不上進吧。
這個畫面的另一個討論點,在於「家境」;主角老爸是世界英雄,而爺爺本身其實也做過不得了的事(很後面的劇情才提到),這些是當志工嗎?為什麼沒有賺些錢呢?如果家境算富裕的話,起碼房子不會那麼凌亂,主角的房間也不會那麼小,加上工作室似乎就在住家旁,看起來生活水平並不理想。對蘭頓來說,吃頓牛排就像是慶生一樣,他的反應道出了「那是重要的一餐」。不過爺爺也很妙,自己失望時讓孫子爽一下,雖然道理說不上來,不過似乎我們可以理解呢。
02. 交響詩篇——月光洲成員與滑空的LFO
滑空的設定是這部動畫最帥氣的一面,雖然機器人(LFO)長得乏善可陳,但是配上流暢的滑空動作(其實就是衝浪動作)與戰鬥閃避技巧,讓人很振奮;我原本想取的畫面是動畫一開始橘色天空的戰鬥那裡(現在這張是某個ED的畫面),不過沒找到理想的鏡頭,最主要的,是想拍到月光洲成員中的拿相機那位大叔,那時候他跟這張圖片一樣是坐在後座,然後拿著相機拍其他成員滑空的樣子;這位大叔的定位是雜誌編輯兼記者,在最後決戰時發揮了重要的資訊傳遞角色。
他在動畫一開始時,提及了一個重要的攝影理論,「照片呈現的是一段故事,那才是真正重要的內容,我們不可能找尋到沒有故事的照片」;如何去探究照片的背後故事,是閱覽者首要面對的工作。其實,我發的這個主題跟這點是有所對應的呢。
滑空設定的另一個討論點是「夢想」,某種程度上故事所營造的,就是將滑空視為一種被嚮往的活動,那也許跟自由翱翔的願望有點像,想像一下《強襲魔女》的女主角的感覺(話說回來,沒有男主角的作品,還需要用女主角來稱呼主角嗎?),應該就能體會這裡的意思。在《交響詩篇》裡,滑空分為機器人的滑空與人類的滑空,分別有不同的滑空板。
ED中在這裡的動態畫面做得很好,透過波浪、搖擺、手部平衡,與速度不一的呈現方式,讓LFO於空中的行進方式表現得一覽無遺;如果是在現實中的海邊,大概辦不到這種衝浪方式吧。
03. 神隱少女——水上鐵路
看到水上鐵路,直覺應該會讓人聯想到《航海王》的海上列車,誰先誰後我不清楚,不過兩者概念並不一樣;《神隱少女》的鐵路其實還是正常的鐵路,只是剛好遇到河神搞怪,讓神隱世界下起大雨來以致於淹水,水淹得不高,剛剛好讓列車還能行進。
在神隱世界的設定上,感覺很遼闊,水上鐵路被淹沒後,在油屋外頭只見天海相接的地平線,這種遼闊感很棒,就像在看平靜又清澈的大海一樣。
04. 神隱少女——車箱與外景
起初我看到這裡的表現方式時,有種既視感,我指的是車窗外的廣告招牌;這種感覺我說不上來,但是挺溫馨的,我不確定是不是類似一種有著孤獨,卻又見到象徵人群的文明燈火產生的安慰(另一個比較沒感覺卻很真實的例子是,《魔法老師》中的幽靈學生,會覺得晚上到24小時便利商店有種安心感那樣)。
這段情節花了不少畫面在描述少女於車箱中所看見的東西,包含車內其他的人、車窗外景色的變化與時間流逝、月台上的離別與相見、平交道上等候火車經過的人們、鐵路旁的霓虹廣告招牌;當然,這些人都是靈體,用一種微透明黑色不見臉的方式呈現,讓情緒表現消失,著眼點就會在動作上;你可以發現這些靈體的生活跟一般人一樣,我想那大概就是宮崎駿想表達的意思吧。
05. CLANNAD——風子為姐姐的提前慶祝
這段故事佔了《CLANNAD》整部幾乎快一半的情節,環繞在風子為自己的姐姐努力不懈的過程;從學校幽靈、海星、派對道具、記憶的鋪陳,可見得風子這個角色被營造成一種孤單的形象,幽靈是因為臥病在床,算是KEY社作品慣用僑段——「超現實」,且因為臥病在床讓她無法上學,甚至沒有朋友;而海星則牽引到過去風子的個性,獨來獨往的她似乎就是會被其他生物吸引(感覺起來,孤獨者往往會被用寵物來塑造陪伴感);風子對派對道具的嚮往,有種刻畫童年的意味在,那象徵著一種兒童向的幸福,也許還是跟回憶或孤單過往有關(就像窮小孩會想像聖誕派對的感覺);關於記憶的鋪陳,則是來自於幽靈性質,劇情的設計是若本體狀況變差,那麼靈體的顯現就會變差,變差的效果是讓人遺忘她的存在。
風子在提前為姐姐慶祝(結婚的慶祝)的這段劇情,一方面風子展現出滿足的樣子,而一方面也露出像圖片那樣的表情,這個趴在桌上的橋段有兩個層次,另一個是拉近到眼睛近看,眼睛反射燭光產生閃爍的樣子,配上強大營造出來的音樂(這段的背景音樂重複出現在各個帶有悲情的場合,塑造得很成功),讓人有很強烈的悲傷感。值得一提的是,那段音樂所搭配的情節,都是在描述單純、認真的人們面對命運的無奈與無助感,我覺得這是《CLANNAD》核心詮釋的價值所在。
06. CLANNAD——父親對女兒的歉意
這畫面直搗我的心臟,既敬畏又難過,硬要用文字描述的話,大概就是:「這個家庭的親情羈絆,真得是非常偉大。」故事是由長大後的女主角與她爸媽的過往回憶切入,女主角提到她似乎做過某件對不起爸媽的事,並且很在意,當她對他們提及時,爸爸就會沒技巧地轉移話題;後來女主角的爸爸對男主角透露了一段過往,那時候女主角沒多大,而夫妻倆人在外為各自的夢想打拼,忙得不可開交,在一次大雪交加的日子,夫妻外出工作而女兒感冒在家休養,爸爸很擔心地只出門工作一陣子就回來,沒想到女兒竟然就在門口外面等他們回家,而病倒在雪地上,最後送醫急救,就出現了上面這個畫面,夫妻倆人是低著頭跪在床旁痛哭流涕的。
後來,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女兒,他們放棄了追逐夢想,在自家經營麵包店兼開家教。這件事當然終究曝了光,被女主角自己查覺,演變成女主角自責、絕望;特別是在學校資料室看到自己父親以前曾在台上大聲嚷嚷最愛的事業的錄影帶,其所營造的自責感更大,何況,她還是擁有著跟父親一樣的夢想,一想起來就覺得編劇者好邪惡。
07. 銀魂——武士吶喊
《銀魂》除了搞笑橋段,最重要的另一個指標就是武士道了;這張圖截自於我最喜歡的一首OP〈曇天〉中的畫面,是刻劃主角坂田銀時於天人大戰期間代表地球人類方殺戮戰場的樣子,平常屌兒啷噹的他有著那樣的過往很為對比,不過,在正篇劇情中,也不乏實踐武士道所為的戰鬥;值得一提的是這張畫面的敘述情境很不一樣,哪怕是目前對戰過最強的夜王鳳仙,也不會讓銀時有這樣子的反應——「對空吶喊」,可見,天人大戰的期間,眾人所對抗的可能是一群令人絕望的敵人。
我看過的武士片不多,有印象的僅有《神劍闖江湖》與《柳生十兵衛》,就算加上新番的《戰國BASARA》,也不影響我對武士道的認識;《銀魂》的武士道是一種各自表述,並且進化為人生道理的概念,某些深入的、認真的、正義的、堅持的態度,都被《銀魂》轉化為動畫所訴求的武士道(我猜,這個作品名稱,也許就是在宣稱要我們去體會銀時的靈魂風骨,跟精神信念有關),這跟以往我所粗淺認識的強調君臣關係與動不動就自刎的武士道很不一樣。
08. 航海王——以生命立誓的海賊旗
《航海王》是我心目中世界最偉大的動漫作品,其建構的世界觀、精神象徵、劇情都是首屈一指的;這個畫面來自2008電影版《航海王——綻放在寒冬的奇蹟櫻花》,簡稱《喬巴傳》,裡面魯夫捍衛海賊旗的畫面。
這種精神信念認真的態度很迷人,你可以在《航海王》的許多地方略見一二,好比有人嘲笑大祕寶或蔚藍海域,就會成為失敗的角色,這傳遞的就是一種「持有夢想、認真以對」的價值;《航海王》的另一個核心在夥伴上,全力搭救朋友已經出現過非常多的例子(羅賓、凱美、艾斯是幾個重要的案例)。
我本來打算附上另一張於司法島被狙擊王燒毀的世界政府旗幟作對比,不過一時找不到而作罷;「打穿旗子就是對世界政府宣戰」,魯夫的回應是:「正合我意,誰怕誰啊!(大叫)」啊,我能體會羅賓當時哭的心情,這就是偉大的夥伴精神,也是身為海賊的核心信仰之一。
09. 死亡筆記本特別篇:L的後繼者——來自二代L的重創
特別篇有許多畫面與情節是重製的,其中一幕就是描述SPK被奇樂(二代L)屠殺的畫面;圖片這個畫面一開始可能會被誤以為尼亞被幹掉了,那隻手跟袖子的感覺有點像。
這是很血腥的一幕,讓奇樂的正義觀彰顯得醜陋無比,他制裁的不只是犯罪者,而是包含反對他的人;原本的L已經被幹掉了,SPK的這場屠殺中背景的L影像更顯諷刺(這時候尼亞跟二代L通話中)。
10. 死亡筆記本特別篇:L的後繼者——尼亞的無言憤怒
在特別篇中特別設計了一個新的僑段,就是一位被奇樂控制的SPK成員舉槍準備射殺尼亞;根據死亡筆記本的規則,似乎是只要會影響到他人生死的死亡描述都會變成無效(無效就自動改成心臟麻痺),所以我猜奇樂(那時候似乎是由清美執筆)寫的內容應該是:「舉槍瞄準SPK領導人後因為他人為了防禦而被射殺致死。」
這個無言憤怒(為什麼是無言?因為尼亞通話給二代L以後,沒說任何話),也許也包含了前段的進一步反應,而劇情也很巧妙地隱瞞了究竟是誰為了防禦而射殺舉槍者,從畫面進程看來,尼亞本人射殺的可能性也不是零。
圖中的尼亞視角呈現得很棒,憤怒從清澈的眼睛配合血跡彰顯得很扎實;《死亡筆記本》的動畫做得很細緻,包含於OP、ED都帶有許多隱喻的故事在裡頭,算是有藝術層次的投入,你也可以在某些內容中看到宗教的影子,例如正篇的L幫夜神月擦腳的僑段。(BY.DUST)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