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我都在偷懶,明明有很多想要討論的作品,卻一直遲遲沒有下筆,而花了更多時間在看動畫上;我認真覺得動畫應該永遠看不完,我完全追不上進度,想看的新舊番實在太多了。
我這陣子在《frontier》雜誌持續投稿了幾篇評論,這本雜誌從今年四月號開始開了新的欄位來收錄動漫長篇評論文章,每個月都有指定作品,它有篩選機制、有五百字的字數限制、沒有稿費,我至目前為止投了四篇,其中三篇有被收錄,而第四篇要等八月號刊才能知道,分別有《涼宮春日的憂鬱》、《笨蛋、測驗、召喚獸》、《無頭騎士異聞錄》、《文學少女》,你都能在我的個人部落格找到它們(分類標籤:「動漫鑒賞」)。
這些評論算是我的新嘗試。一來,我沒有寫過這麼短的評論,字數限制很大程度侷限了我的評論方向;二來,我用了以往沒試過的評論方法,好比說,把角色特色列舉出來,或者從片頭曲歌詞下手,甚至是以寫小說的方式來寫評論。
我注意到很多人從事評論著重在「介紹故事」,《frontier》雜誌在這個徵稿專題收錄的其他人的文章,看到了不少這種情況。介紹故事某種程度上偏離了「評論」的初衷,從事評論為的是讓評論者探討與評價故事文本,分享給其他人你對作品的感想、思考與對話,它的「推廣」意義相對來得小(直覺上來說,介紹故事通常是為了推廣作品,讓沒看過的人因此有興趣去看)。
不過,有時候「介紹故事」仍然可以跟「評論」搭上線。我想這大概有兩種情況:一是作為「提醒」作用,簡單地介紹你要評論的「標的」,會讓讀者更清楚你要談的東西是什麼,這是評論常用的基本架構,把某段劇情講一下,然後再寫出你對這段劇情的看法;二是分享不同「視角」,介紹故事有時候會出現介紹者的獨特觀察,他能介紹到一般人不會特別注意的劇情元素,這就會造成介紹者跟讀者之間的某種互動,讀者對作品會因此改變看法(這也是評論會發生的事)。
另外,不管是介紹還是評論,加一些「周邊知識」在文章裡是非常不錯的做法,「周邊知識」是指那些讀者在觀賞作品時無法直接看到的作品相關資訊,例如說,監督的評價或心路歷程、關於作品的八卦、作品帶來的熱潮文化(同人、模仿)等等,這些資訊通常都能引起讀者興趣,寫評論或介紹,可以從這個角度下手。
我一向很喜歡NT10跟十阿彌的動漫評論、介紹文,他們總是能寫出我完全想不到的觀點,想從事動漫評論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DUST,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