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刀劍有種神鵰俠侶的fu



文/DUST

說到刀劍神域,就會想到讓我有點內傷的「.hack」系列動畫,我已經忘了到底看過哪些,印象中在某部的一開始,其角色演繹讓我覺得相當中二,一點人的味道都沒有;故事的世界觀既然是在玩網路遊戲,那麼把虛擬世界的人物性格,表現出「真正玩家」的感覺,應該會是最基本的工作。

這點,在刀劍神域有做到,此外還有許多東西做得不錯,所以看了之後有顛覆我原本的預期。刀劍的第一期我看的是BD版,所以已經是連載播畢好一陣子後才看;它算是爽片,以致我可以輕易地分成兩次就看完,而且我還跟朋友在短時間內重新看了第二輪。

刀劍在一開始的時候,話數銜接有些跳躍,不過這似乎不成缺點,反而造就快節奏,在遊戲世界中漫長的打怪升級或大量任務,沒必要一一演出;所以第一期走到一半,就把SAO事件解決,馬上跳到下個遊戲,這樣的安排很好。

劇情設計上,在SAO世界裡,受著死亡威脅而展開的人性、感情與思想的成長,都有所著墨,而怪物BOSS的氣氛、攻略武打的相關分鏡,也都做得不賴,讓我有種「虛擬實境就是要這樣玩才爽!」的感慨。

而不論是武器店莉茲貝特單戀而發現無法實現的痛苦、亞絲娜那種黏膩的熱戀肢體情慾、妹妹直葉對哥哥的二次愛慕創傷,都有很棒的演出;尤其是直葉大放送篇,遊戲內的喧囂與現實中的靜態對比,以及其現實姿態的特寫,在在都令人覺得不捨。

然而,刀劍進入第二期,卻不知怎地感覺第一期的優點完全喪失殆盡。武打動作隨便而無力,劇情進展緩慢,沒什麼深刻糾結的感動,也沒什麼清晰的人性表現,整個變得很扁平無味。

主角桐人那女性的身形,也竟然沒有一點賣弄的橋段(只有一個「要為我加油喔」),這怎麼對得起千萬觀眾?!而劍技在槍戰世界中的發揮,理當應該是個可以多加刻劃的關鍵,卻完全不如第一期展現二刀流砍BOSS、跟會長決鬥、爆殺火精靈將軍的熱血感,著實令我納悶。

槍戰遊戲的世界雖然氛圍經營還可以,但總覺得用心不足,沒有那種軍武戰爭的帶入感,反觀在前兩個幻想風格遊戲世界做得好得多。而第二期尾聲絕劍篇,劇情比較恢復了第一期的水準,這個段落我看了一部分先擱著,打算等二期連載完再一次看完。

我很喜歡各種動畫裡偶爾出現的很具生命重量的台詞,在刀劍也有一句,是桐人對著結衣相信由莉耶兒片面之詞說的話,他說:「與其因不相信而後悔,不如相信而後悔。」他相信小鬼結衣相信盔甲女,這種對自家小孩平等而尊重的無條件信賴,到底有多少父母做得到呢?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FF24雜記,每次去FF都會寫的那個雜記

文/DUST


這次週日跑了一趟FF24,原本打算買場刊入場,但因為趕著跟朋友會合,所以就順路以媒體身分進去XD。我拿出名片,想不到幫我換證的少女(?!)竟然認出我的名字?!原來是有在關注臉書社團啊~那個連我都唸不清楚的動漫後現代哲學...,嗯好,總之很開心。

不過既然換了媒體證,在裡面總是要稍微工作一下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真的有在四樓看台上,稍稍地想了一下、觀察了一下,用「記者之眼」參透了很多東西,然後就安心地下去逛了。真的!


我在現場看到一些電視台記者對著路人嘟麥,好無聊啊,你們都報不膩,每次類似的內容一直重複,這個場子本來就很難有什麼有趣的題材可以挖掘,何況還是門外漢。

硬要挖的話,比方說有個寫評論的社團超屌的啊,出的本子寫得很棒,立志成為像傻呼嚕同盟那樣,根本欠專訪。


左邊那本就是上頭說的動漫評論本,它的排版像雜誌一樣,讀起來比較輕快,而且重要的是我一聽到他們說有《東之伊甸》的評論,就二話不說買了一本起來。

粗略讀過,作者文筆跟視角都很棒,真期待他們未來的作品。


最後,在未來數位正在收攤的時候,特地買了一套《冥戰錄》,這套漫畫我遲早都會買。然後我做了有點白目的要求,讓韋宗成簽名在書側XD。

除了有折扣,還加送了月曆、兩張海報跟提袋,又有簽名。嗯,好像有點划算。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聽說有個不看動漫就不會霸凌、摸乳的社會



文/DUST

最近有兩個動漫相關新聞讓社會上的一群人很不安寧,一個是關於《哆啦a夢》涉及霸凌情節,被部分兒少權益團體呼籲下架,第二個則是有家長對議員投訴卡通專門頻道Animax的幾個日本動畫節目,在熱門時段播出超尺度情節,其中的摸乳鏡頭有物化女性之嫌。

這群不安寧的人是熱愛動漫的「御宅族」,有別於把動漫當成純粹休閒娛樂、打發時間的普通愛好者,我們具有另一面向的「群體認同」,這種身分的認同感讓我們可以互相分享資訊,花費高度精力在動漫以及相關話題上,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有專屬的文化語言,並且必要時站在一起。我們都知道社會上有一群跟自己很類似的人,這種群體意識清楚地標識著自己所站立的位置。

十幾年來,大眾透過媒體再現御宅族以及各種主流、非主流動漫作品,認識了這個圈子的片段面貌,並且連帶惡意的娛樂化、主觀地指責不被主流所接受的價值問題,即便大多數人都在小時候接觸過動漫而某種程度上與我們連繫在一起,但其實主流文化圈從沒真正認識過這個次文化群體,而我們通常也沒興趣跟外人介紹自己,這是御宅族內建的文化特質。

在這圈子裡像我這樣子的人不多,去試著花點心思用主流的語言跟主流文化圈溝通。對我們來說,動漫不只是一種興趣,它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關於身分認同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有它的存在,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我。我們之中很多人會想當漫畫家、插畫家,甚至動畫監督,因為我們理解動漫畫語言、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動漫創作者在筆下的心思。

即便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沒辦法走進職業創作這個門檻,因為這個門檻實在太高了,但我們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出現創作,大至畫同人誌、Cosplay,小至改張圖的台詞、在特定場合學動漫人物說話。我們雖然不見得跟漫畫家很近,但至少我們跟作品很近。在這層意義下,我們其實有一部分是活在虛構的壯麗世界裡的,這裡面控制萬物、瞭解一切的神,第一個是創作者,再來就是我們自己。

所以,當有「外人」試圖想要「影響」、「更改」作品,所侵犯的正是御宅族的「傳統領域」,而不單單只是創作者的言論或著作自由。然而,我們當然也清楚,某些時候這種侵犯不得不為,它可能是在保護另外一群人:兒童、少年。兩利相衡取其重,御宅族不得不讓步。

事實上,許多「事件」對御宅族並沒有實質的影響,例如2010年《海賊王》動畫在電視台上香菸被打馬賽克、同年王鴻薇議員指圖書館輕小說含有色情圖片、以及最近的這兩則新聞等等,御宅族主要的閱聽讀管道都不在這裡,所以這些事件實質影響到的其實是兒少、一般的閱聽讀眾,御宅族生氣的是這個領域的事物不被尊重,而非被剝奪了什麼。

然而在我看來,歷年來主流社會對動漫界的大小干預都欠缺正當性,這群主要是由「過度保護主義」而來的攻擊,背後可能多少還有對動漫的歧視、對兒少花太多心思在上面而不用功讀書之類的家父長式權威在作祟。這些人最主要的論點,就是將兒少抽離暴力、色情、學壞的資訊,就能「身心靈健全發展」;這實在有點反智,不但把問題歸因簡單化、過度放大影響力,最嚴重的是搞不清楚身心靈健全真正該有的樣子。

如同動漫向上推廣協會在近日發表的聲明稿(http://ppt.cc/JRe7)指出,「錯誤的性知識」真正的解決關鍵在於健全的性教育環境,台灣的性教育本來就不全,整個社會環境又充滿避諱,我們根本無法期待兒少在純潔、完全不接觸性的情況下,可以達成所謂的「身心靈健全發展」。而且過度保護主義的倡議者,也完全沒搞清楚兒少的性知識養成因為被避諱而造成的地下化現象,反而讓他們陷入更不利的處境。

另一方面,這群過度保護主義倡議者,似乎也從來沒好好聽看看兒少自己的想法、理解他們被剝奪最直接的感受;這種強迫式的善意,非但不尊重兒少的主體性,那種自以為是的「成熟」高度更是令人無法直視。「動漫」對兒少的意義,不只是用來調適生活,更是一種夢與自由,它不該是這麼輕易被剝奪、干預的東西。

這群高度社會化、心靈枯竭的大人們,請放過孩子吧。你們不但不懂動漫,不懂動漫文化,你們其實更不懂孩子。

(本文先行發布於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

-----

〈後記〉

在考慮相關論述的過程中,我也想到在出版界、媒體界其實持續有出現「自律」的聲音,包含倡議徹底落實分級、自己把關避免腥羶色新聞出現。既然我反對有心人去干涉、限制動漫創作開展的可能性,那我是否也同時反對有人採取「自律」來限縮閱聽讀的內容?

關於這點我初步的想法是,在媒體自律的例子裡,我並不同意「為了孩子或其他閱聽眾好」而採取保守姿態限縮新聞報導的內容(不管是法令的他律或業者自律都一樣);但我會同意,為了提供更好、更重要的新聞的空間,對腥羶色的新聞提出抵制是可行的。

而出版業、電視公司所做的自律行為,由於它們是創作者與閱聽讀者中間的角色,這種裁量權限基於同樣的理由:一、支持創作者的自由;二、閱聽讀者當然有權利獲取這些資訊,相應產生問題的責任應該由教育體系跟社會環境來引導;所以我也反對這種自律行為。但是創作者本身的自律,出於創作自由,當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