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殺人異次元——迷人的超自然懸疑科幻大作
《殺人異次元》差不多是在哈亞西的《台大裸體藝術社》出版的時候出的,前者早一點;因為我有追蹤韋宗成(未來數位老闆?)的噗浪,所以該出版社出版漫畫我都在第一時間就得知,當時一看到《殺人異次元》宣傳頁中的「內頁預覽」,馬上就燃起了購買慾望,「畫得超好」台灣漫畫光是這點就相當吸引我,深覺得這本一定要買來看看。
在買之前,因為作品名稱跟介紹看起來並不吸引我,所以我試圖在網路上找第一話的連載來試看一下,《殺人異次元》也是「創意漫畫大亂鬥」上的開放式網路連載作品,不過我找不到官方的,大概是因為單行本出版,所以就把連載頁面關掉;倒是我有找到流出的版本(其他讀者下載後貼到別的地方去分享),看了一下覺得相當訝異:「怎麼畫得跟單行本預覽頁完全不一樣?這個看來沒什麼練過、草稿式的畫風是怎麼回事?」
我得知《殺人異次元》是好幾年前就開始連載、並且連載相當久的漫畫,就做了一個簡單的推測:搞不好預覽頁是放了很後面劇情的漫畫畫面,因為漫畫家一直畫就會進步,不過短短幾年這種進步神速也滿不可思議的。另外我還有一個猜測是,也許預覽頁只是放第一集裡面畫得比較好的那些畫面,其他畫得參差不齊。最後一個猜測可能是最切實際的,就是我找到的只是同名漫畫,並不是未來數位的《殺人異次元》。
不過,我三個猜測都錯了。我首先注意到網路版本的作者標示:「漫畫/朱氏;腳本/安仔」,這正好是未來數位《殺人異次元》的三位作者的其中兩位,另外我也找到「創意漫畫大亂鬥」的論壇,裡面有《殺人異次元》在第一屆創漫漫畫獎中評審給的評語,有幾位評審都提到畫面處理與畫工的問題,不過一致讚揚劇情的功力;我大概還算能判斷畫面、畫工的好與壞,單行本預覽頁的畫面真得已經算相當不錯,從台灣漫畫的畫面水平來看,評審不大可能給出這種刁鑽的評語。
我又找了一些有讀過《殺人異次元》單行本的網友寫的網路評論,綜合各方線索,大概理出了頭緒:原本在網路上連載的《殺人異次元》是朱氏與安仔的合力創作,一直創作到網路連載完結;後來第三個作者俺正讀,把這部作品接手重新畫一遍,成了畫工優異的單行本《殺人異次元》。我讀了單行本之後,裡面附錄也有提到單行本的故事有再度修正過,所以稍微能理解從「漫畫/朱氏;腳本/安仔」變成「漫畫/俺正讀;原著腳本/朱氏;劇情文編/安仔」的這種奇怪的角色變換。
在讀本作之前,我因為某個意外的原因而對《殺人異次元》帶有偏見,這個偏見一直到開始翻開來看的時候都還存在,不過《殺人異次元》的優異劇情跟畫面,完全擊飛了我這個負面觀感(要知道,先入為主的態度以及不同情緒很容易左右觀眾對作品的評價,科學上有做過電影方面的相關研究),《殺人異次元》的故事可以說是完全戳到了我的「點」,超自然、令人恐懼的力量、未知的世界、探索謎般的真相,漫畫宣傳網頁的劇情大綱寫得不夠清楚,讓我差點漏掉這部強悍的作品。
強悍的作品,要挑缺點都像是在找碴似的,我大概可以舉三個:一、有一些打鬥畫面不夠清楚,線條也粗糙凌亂了點。二、角色在思考時手部遮口的動作不對,那種畫法比較像是感到惡臭或感覺噁心,關鍵應該在大姆指的方向,往下張開(或者乾脆放在下巴下)才是思考的感覺。三、地名或組織名稱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太中二的原因,都是取一些唸起來沒感覺也不好記的外國翻譯風格、三或四個中文字組起來的名稱,我覺得不夠親切。
《殺人異次元》的劇情與分鏡都很棒,棒到我相當投入,甚至差點被劇情弄哭(作者有抓到那些會讓人感到悲傷的點,雖然我覺得很多人看漫畫都不夠認真去體會)。不確定身分的少女加入故事主軸,讓劇情變得很有立體感(我真佩服自己的評論用語XD),額外令我眼睛特別為之一亮的,是男主角的性格設定,我覺得作者對這個男主角的理性格調掌握得相當精準而不超過或太少,加上劇情中男主角認真情緒的渲染力,以及俺正讀對其畫的各種動作與表情特寫,角色魅力可以說是相當高分(不要被封面主角第一印象的感覺騙了)。
這部漫畫算是我最近看過的漫畫中(包含日漫),相當不錯的作品,我非常推薦!去買來看吧!(DUST,2012/01/31)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百姓貴族:「沒水喝,不會喝牛奶啊?」
畫了《鋼之鍊金術師》的荒川弘(我沒看《鋼之鍊金術師》,然後剛剛才知道荒川是女性漫畫家有點意外),在2006年連載了《百姓貴族》(那時《鋼之鍊金術師》也尚未結束),目前可見資訊,至今應該只出了一本單行本,集數標示「1」,基本上應該會有續集,東立出版社也回應過日本方面單行本第二集預定會在今年二月底出版,看來《百姓貴族》可能是不定期連載,或者以超短篇形式連載的作品。
我入手這本漫畫的同時,也入手了荒川的最新作品《銀湯匙》(2011年初連載至今),這個作品的故事跟《百姓貴族》一樣,都是在講農家、農業題材,雖然我還沒開始翻《銀湯匙》,不過我大概知道《百姓貴族》是荒川弘小時後的真實農家經驗故事,而《銀湯匙》則是虛構的故事(據說是《百姓貴族》的校園版)。更直接不同的是,《百姓貴族》是擬人化的乳牛造型作為荒川一家人的角色設計,而《銀湯匙》則是一般的人類造型。
擬人化的角色在當下的漫畫作品使用上真得不多見,《百姓貴族》除了是寫實的搞笑作品,也描述了一些農業上的困境,以及一些農家思維及經驗上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例如荒川在故事中述說把病牛送去安樂死(而不是送給獸醫作病理研究,至少還有機會活著)、老牛送去屠宰場(沒用了就吃掉)之類的選擇,我覺得相當殘忍,並且以為農家與牛隻長期相處,照理講應該會培養出相當深厚的情感才對,但農家普遍似乎不會有除外的選擇,這種對生命看法上的巨大落差我覺得相當意外且難以理解。
馬鈴薯、玉米、食用牛、牛乳、羊肉(應該還有漏啦),是《百姓貴族》目前有涉及到的農產品項目,算是有部分知識性的漫畫,對農家的生活以及農業專門學校也有詳細的描繪(農業專門學校感覺跟當兵一樣辛苦),這部分也滿有意思的,排除搞笑本身,若對這方面有所好奇的人也可以找來看看。(DUST,2012/01/30)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黑色狂想曲——讓幻想成真
《黑色狂想曲》是《龍少年》月刊2011年7月號開始連載至今的作品,於今年1月中旬出了第一集單行本;我沒在看《龍少年》,以前只買過一次,因為是長篇漫畫的連載雜誌,總覺得中途插進去看,好像違背了心中某種奇怪的堅持,倒是《CCC創作集》看起來是短篇連載,會比較有動機去買(雖然我還沒買過);所以《龍少年》的作品,有興趣的話我會以單行本入手。
這次T.K 章世炘的《黑色狂想曲》,其實是我先看了他在網路上分享的本作外傳四格漫畫《鋼鐵俠客傳》*1後,才注意到有這部本傳,外傳的故事建構在與本傳相同的世界觀:微距裡的科幻武俠世界:家中地板的隙縫,其實是一個熱鬧的街道,裡面住著戴著防塵面罩的居民,街道上方牆壁的巨大插座孔反差對比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雖然街道有濃厚的中國古代的氣氛(看過古裝劇應該都會有類似的印象:穿著、屋簷、小館、矩形單一文字的招牌),不過在「武俠」概念上,本傳跟外傳皆著墨得不夠深入,武俠故事是環繞在人身上的故事,行俠仗義、武功祕笈、愛情糾纏的大概會是核心(還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可能因為目前故事剛開始,或者T.K將武俠的形像放在本傳主角身上(是有行俠仗義的成份,但讀起來不像是武俠,而是降臨世界的英雄),所以感覺不大出來。
倒是科幻的成份就相當清楚,機械手臂、金屬武器、高科技感的列車、一堆金屬板跟管線的基地,就連古代氣氛的街道也有很多電線,也許是黑白畫面的關係看起來不會有衝突感;《黑色狂想曲》故事主線,是當漫畫家的主角得到了一罐神奇的墨水,讓他不小心手滑栽進自己創作的幻想世界裡,並跟以前也因這罐墨水而栽進去出不來的人展開生存遊戲,以獲得重生的機會;主角自己創作的幻想龐大,加上以前墨水的受害者也可以干涉世界的構成,所以整個虛幻世界也跟著複雜起來。
T.K的分鏡跟人物動作、背景畫技都很精湛(雖然我覺得第45頁下方,主角特寫的畫面明顯怪怪的),男女性角色也畫得很不賴,沒有過份的日式美型風格,一樣讓角色很順眼出色,我覺得人物設計相當好,我喜歡他的畫風。有空的話我也會補一下他以前的作品《烈炎真言》,到時候再寫心得跟大家分享。(DUST,2012/01/27)
—————
〈註釋〉
1、每週更新一次,沒看本傳《黑色狂想曲》也可以看,還滿有趣的,目前有六篇,閱讀順序要先拉到網頁底端由下往上看:《黑色狂想曲》外傳——《鋼鐵俠客傳》。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京騷戲畫——難懂的熱鬧故事
這是前陣子出的奇怪的短片動畫,如果你還沒看過,可以直接看上面附的影片(片尾後還有一小段結局),那就是完整版,反正現在處在「SOPA/ACTA」的前世紀末,侵犯著作權隱諱什麼的就先擺一邊吧,讓我們正大光明地共享,向法律嗆聲。《京騷戲畫》應該是一個原創動畫,根據監督松本理惠的說法,這部作品是先有賣商品的構想,才開始做這個動畫,簡單說就是跟「鋼彈為了賣模型所以做動畫」一樣,算是有點另類、工具化的創作緣由。
「奇怪」的原因看過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因為我們很難掌握劇情的內容與前因後果,《京騷戲畫》在劇情上實在太過簡略,這跟之前山本寬做的《Black★Rock Shooter》短片很類似,像是七彩炫麗的打鬥、高水準的人設、摸不著頭緒的劇情;另外,《京騷戲畫》的色彩風格也很像細田守《夏日大作戰》裡的OZ虛擬雲端世界,有人稱這種色彩取決是一種後現代動畫的新穎表現手法,我猜某種程度上,新房昭之的色彩風格也可以歸在這裡面,喔對了,他的動畫背景也很難懂,松本跟新房應該可以成為好朋友。
在SGS字幕組的作品解說*1裡有提到,《京騷戲畫》在創作基礎上是改編《愛麗絲夢遊仙境》這部古典故事,它虛構了一座鏡像城市,裡面神人雜處,然後發生了一些奇幻的事。我喜歡裡面的人物動作,以及情緒表情:戲謔、玩笑、歡樂、隨性的感覺,穿插在其中,就算看不懂劇情,好像也滿有意思的,我想這應該也是這部短片普遍受到好評的原因之一;動畫最後宣告2012年3月會有相關作品,劇情的細節我們就拭目以待吧。(DUST,2012/01/26)
—————
〈註釋〉
1、看不懂劇情可以試著看這個:SGS字幕組的《京騷戲畫》影片解析。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Colorful Dreams 2——在書架上長灰塵
過年間的幾天,我反常地只帶了幾本《四葉妹妹》、跟一本心理學文字書就回家,筆電擺在宿舍,趾高氣昂地挑戰與世界隔絕的日子,雖然我四天就爬回來了。這個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除了可以拿錢,其實盡是些惱人的麻煩事,每年都一樣、同一套東西,這些造業的人們屢試不爽,所以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期許自己未來不要變成這種惹人厭的腦殘大人。
家中房間有兩處書架,其中一處就在書桌的正上方,那裡擺的書大都是國高中時代收藏的,少數是大學買的,陳列狀況基本上沒什麼更動;我很少去注意這裡的書,因為那都是些我現在不大會拿來翻的類型,上面塞了一些舊的流行雜誌、單車雜誌跟目錄、漫畫(《蠟筆小新》跟《死亡筆記本》單行本幾十本)、愛情小說、政治類雜書,還有一些畢業紀念冊跟畫冊等等,不過我這次無意間掃到在畫冊區有個相當吸睛的詞:「全力出版」,即便它小得只在書側的最上緣,我還是沒漏看,我第一個反應是:「哇塞,該不會是台灣畫家吧?」
我把這本不知道幾年前買的(應該是在2007年這本書出版的時候買的,因為我有印象是在書店買,而且是在新書的位置)畫冊摳出來,我很少會去認真看畫冊,畫冊收藏純粹就是擺著,然後進行著偶爾興致來的時候隨便翻翻、看看圖片這種消遣模式,所以我以前剛買這本《Colorful Dreams 2》時,應該也是只有隨意看了幾頁,就放上書架,直到現在我再一次翻閱,才發現它不是畫冊而是漫畫,而且還是「第二集」。
《Colorful Dreams》目前有三集,是知名畫家VOFAN畫的「詩畫」,知名的原因是因為他畫了日本動漫迷幾乎都知道的作品——《化物語》的角色原案,與該日版小說插圖,換個方式講,就是小說那些角色的外觀形態圖像化都是由他一手創造,而VOFAN的彩色繪畫風格,在日本更有「來自台灣的光之魔術師」的稱號(他有提過自己的風格受到新海誠影響*1)。他在台灣所屬的社團——夜貓館咖啡屋,更是相當一流的同人創作團體。
「詩畫」是VOFAN對這部作品的類型定位,它的確不像一般的漫畫,而且我剛開始讀的時候還會誤以為是繪本形式;它有漫畫分鏡框,不過也有很多是單頁一格或兩格的,而且每則故事相當短,看起來的確不像一般劇情漫畫的那種感覺;它的文字說明畫面多於對話框,圖畫之後還會有一段關於這則故事的自己生活上的想法或經驗,VOFAN的取材跟創作發想很有創意而且浪漫,全彩的圖畫也美得嚇人,雖然我覺得從漫畫角度來看《Colorful Dreams 2》也是相當優秀,不過他自己倒是在採訪(同註解1)時有個對漫畫區隔的見解:
「之前我曾於挑戰者月刊連載彩色短篇漫畫《Colorful Dreams》,採用融合插畫畫風與漫畫敘事的手法,以散文新詩的概念來創作,因此稱為「彩色詩畫(Color Illustory)」。以前我曾立志想當漫畫家,不過因為我比較重視畫面與氣氛,但傳統漫畫重視的是節奏感與分鏡,加上自己構思出來的劇情多半是以日常生活為背景,而不是什麼奇幻史詩鉅作之類的東西,因此我決定不走傳統漫畫風格,而是結合自己擅長的插畫來創作。」
VOFAN在他所提的「畫面」與「氣氛」真的做得很棒(不過我覺得更厲害的是他的創意),讓我一度推定他是個像四郎一樣的胖子*2,可惜事與願違、天公伯沒生目睛。《Colorful Dreams 2》有不少故事都是台灣的在地題材,搭配上VOFAN奇幻般的想像力,那份驚艷感在你我眼裡就更顯清楚:「哦,原來他看到這個我們都看過的畫面會想出那樣的情節,這簡直是犧牲身材才能造就的天份啊!幾咕修!」(DUST,2012/01/25)
—————
〈註釋〉
1、參閱:國人知名畫家兼巴哈資深玩家VOFAN專訪/巴哈姆特。
2、《蠟筆小新》住在雞飛狗跳莊的鄰居重考生四郎:
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神秘018
宮川輝的《神秘018》是描繪一個從過去到近未來經歷27年的故事,有點科幻的味道在,總共兩集單行本完結,作者說原本預計只是幾十頁的短篇,後來卻變成連載三百多頁的作品。故事男主角的母親,發明了把現有科技遠遠甩開的超級電腦系統,利用的是生命組成的原始有機物質來做,所以若超級電腦產生跟人一樣的「自我」,似乎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這是老題材,機械產生人性的相關作品,不過這只是一個「故事背景」,並非主軸。
主角母親在主角小時後某次遇難昏迷期間突然死去,這個設定滿令人討厭的,感覺很寂寞也很哀傷。作為一個超級電腦的發明家,卻把設計的知識都放在腦子裡擅自離開人世,讓後人無法重製;超級電腦有兩台,而且還有外部連線的人型活體界面,這麼複雜的東西想必不大可能由一個人完成,加上電腦裝置眾所皆知,照理說應該有人可以透過以前合作的經驗,或者到電腦那裡實際看一看,就能掌握到相關技術才是?
由於遇難的時候主角跟女主角都幾乎無法救活(他們一起遇難),主角他媽就用那個使用有機物質做超級電腦的技術救活他們倆,進而使得他們跟超級電腦有某種特殊的聯繫關係,這件事一直沒有外人知道。男女主角長大後,日本政府已經高度依賴這兩台超級電腦,監控政治、經濟、軍事武器與全國網路,政府知道超級電腦了解整個國家一切內幕,擔心超級電腦的人性發揮導致國家問題,政府試圖要控制它們,並設想超級電腦一定有弱點,所以派間諜在發明者的兒子生活中碰運氣,剛好就發現了兒子本身就是關鍵人物。
劇情中的科技跟真實的人有聯繫,並且這個聯繫最後還決定了人類的存亡,這讓我想到新海誠的《雲之彼端、約束之地》也有用到相似的劇情架構。《神秘018》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畫得太詳細,或者因為用了太多線條的關係,讓漫畫的畫面顯得有點髒,不過髒的程度又沒有像藤田和日郎的《傀儡馬戲團》這麼誇張(這是目前我覺得畫面髒能想到的唯一作品);而在分鏡上,有些地方看得不是那麼明白,不過往後看劇情倒是可以回推出來。
宮川輝在本作畫了非常多人物大動態的動作特寫(如下方兩張圖,第一張是漫畫截圖,第二張是別人的仿畫,圖片上我註了作者跟出處),這些動作畫得都相當好,翻滾、跳躍、被打飛等等,捕捉的畫面也相當獨特,再加上身體動態拉扯之下的頭髮浮動(特寫的時候頭髮絲絲分明)、衣服的皺摺都很詳細,真得挺厲害的。《神秘018》的劇情雖然尚可,而且作品名稱令我參不透意義何在,但我光看這些畫面就已經相當滿足了。(DUST,2012/01/21)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虎與龍——便當奧義
出了一陣子的《虎與龍》OVA,短短半小時,訴說著一個相當日常的主題:「便當」。三年多前的動畫(正篇共二十五集),這集特別篇現在看起來回味無窮;《虎與龍》故事很厲害,結局構成超強(目前我看過的動畫我能馬上想到的,結局構成讓我非常欽佩的作品就兩個:《反叛的魯路修》,以及本作《虎與龍》),在跟人推廣動畫的時候,我總是會選這部作品,前前後後我也大概看了四、五遍,有機會的話,我還滿想重看一次,然後寫篇心得文分享。
這集標題〈便當的秘訣〉,故事是主角龍兒在一個偶然的機遇下被激起了「主婦技能競爭心」,擅自地就跟北村的阿嬤進行單方面的料理對決,只顧著如何做出美味便當,甚至踰越了「便當」的界線:「不能現煮新鮮食材,要用剩菜剩飯做。」的龍兒,卻屢戰屢敗,因為敵人總是可以做出比自己優秀的料理,不過他最後進一步發現,北村阿嬤不只是料理本身贏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自己從來沒想過,那就是「料理的愛」。
料理的愛,就是料理者要理解吃便當的人的情況,然後根據情況做料理上的因應。比方說對方中午可能要開會,那就做拿取方便且快速食用的三明治配上杯湯;或者顧及新鮮感跟喜好,做出三個飯糰,分別是引起驚艷的烤肉夾層飯糰、傳統經典的梅子飯糰、食用者最喜歡的食材的飯糰;以及顧及健康、加油打氣料理等等。便當奧義不僅僅是以努力、早起來展現愛情的這種流派,更有著為對方著想、加以思考跟為了掌握訊息而維持關係的這種特別流派。
總之便當學問大啊,可惜台灣根本沒有這種特別的學校文化。相隔三年,這篇OVA動畫製作仍然抓到了各個角色特有的個性韻味,《虎與龍》裡的角色個性的形塑,也是這部作品相當亮眼的地方呢。(DUST,2012/01/19)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上上籤——神話民間物語
《上上籤》是在《CCC創作集》*1上連載的台灣漫畫,我目前還沒買過《CCC創作集》,不過看完這本《上上籤》的單行本之後(一集完結,算是短篇故事)*2,我對這本連載雜誌更有興趣了;這個創作集來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跟中研院有密切關係,簡單地說就是:「它是國家力量支持的刊物。」刊物內容並非只是漫畫,還有插畫、小說、專訪,算是一種綜合的圖文書,不過它是季刊,其所有創作內容都奠基於「數位典藏資料庫」裡的文獻史料,算是相當有目的性的刊物*3。
這部漫畫的作者Yin Yin原本是封面插畫家,於《CCC創作集》上出道成為漫畫家之後,畫了兩部短篇作品(有沒有新的我目前不清楚),畫技相當出色,我很喜歡他的背景畫法,幾乎沒有用網點、但明暗的色塊線條很清楚,層次簡約的風格讓畫面很乾淨,我覺得這種畫風搞不好能發展成為一種台灣漫畫的特色也說不定,而且重要的是這種風格的時間門檻應該比較低。不過在人物分鏡上我覺得可以更好,例如人物呈現的角度可以再融入戲劇一些。
在「數位典藏」裡,《上上籤》經營的是道教廟宇神祇文化,從神仙下凡人間尋找失物與迷失的神明作為主軸,點到一些關於龍的傳說,以及寺廟裝飾品裡的一些龍形神像角色;故事發生在現代台北,不過Yin Yin取的場景都有濃濃的懷舊風格,磚瓦巷弄、廟宇、老人,跟故事主題相當搭,雖然那些神明的服裝好像西化、現代了點。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天庭的坐騎獅虎超萌的啊!設計來自傳統舞獅道具,我從來沒發現祂竟然這麼可愛(見下方截圖)!
《上上籤》的故事設計得不賴,一點都不無聊,角色的思想有點浪漫主義的味道,而後面的番外篇甚至相當感人,讓我差點都淚崩了。女主角神明代表著一種關心人民的高尚存在,而男主角也受到女主角的感化,從天生的惡性鬼怪變成好神明(當神明還要考聯考);但大部分的神明都信仰著同一套規範,讓祂們活像公務員一樣依法行事,而不是靠著滿滿的愛來做工作。
故事詮釋了對神明而言「信仰」的意義,並且把人們的「信仰(對神明的依靠)」當作是神明的自我滋潤、前進的動力,它其實更是一種「感動」,即便是我這種腦袋裡沒有神的人,我也能理解這種純淨且崇高的感覺,這部分的漫畫敘事真的相當厲害。這些神明不惜犯上天條,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連故事中礙事的大壞蛋神明,都為了「愛」而幫女主角神明在最後審判開脫,作者還在附錄提到,大壞蛋神明其實就是個不擅表達的笨拙小孩。
我以前一直覺得,台灣漫畫刻意去訴求本土傳統文化,是相當不容易出色的,我自己對這類作品的想像上,很可能淪為老掉牙或情感上的排斥,但《上上籤》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這部傳統文化題材漫畫,雖然在文化的量上著墨不多,卻在不少細節裡,仍然有許多「啊,這是我們的東西」的那種驚喜。看完之後很喜歡這部作品,我會持續關注Yin Yin的漫畫創作。(DUST,2012/01/17)
—————
〈註釋〉
1、本文第一張圖是《上上籤》單行本的封面,而下面這張是《CCC創作集》第三期的封面,剛好封面主題正是《上上籤》,第三期是本作的第二回連載。
2、出版社有幫漫畫打動畫式的廣告,雖然動畫沒有很漂亮,但這件事讓我相當吃驚: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fq3JY0bPM。
3、該計畫簡介:http://digitalarchives.tw/introduction.jsp。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東京教父——暗巷裡的愛的故事
46歲、2010年癌症過世的今敏導演,在大學時代就已經出道成為漫畫家,畫了五部漫畫作品;後來今敏成為動畫監督,主要在做的是動畫電影,《東京教父》是他的第三部電影作品,並且據說風格上是迴異的、或者該說「新嘗試」?有人認為《東京教父》是瞭解今敏電影的入門作品,我覺得相當奇怪,因為既然是一個手中作品裡的「另類」,怎麼會是入門之作?我猜想大概是因為《東京教父》表達內容較為簡單,而其他作品劇情則相當深奧難懂,這種「易—難」的差別,讓人誤植為「入門—進階」的關係吧?我目前也不確定,因為我還沒有機會看其他今敏的動畫,《東京教父》是我對他的第一次接觸*1。
這部2003年上映的《東京教父》,故事環繞在東京街頭幾位街友(或者稱為遊民、拾荒者、流浪漢)身上,因為在廢棄堆裡撿到嬰兒,而展開一場尋找嬰兒父母的驚險旅程。鏡頭裡最令我感到新鮮的是,角色們的表情都相當豐富誇張,這在日本動漫裡相當少見,這種誇張、長時間停頓的表情展演方式,與講究表情的迪士尼跟皮克斯這些美系動畫比較接近(他們甚至會找表情顧問,例如專門研究臉部情緒的心理學家Paul Ekman),但還是略為不同。某種程度上,這為此種較為生硬的劇情添增了不少歡樂的色彩。
故事呈現的是,隨著尋找嬰兒父母,而理解、發掘、回憶自身原本親情(家庭)的過程;主角三位街友成為街友的原因,都跟家庭有關,因為寵物失蹤生氣而刺傷父親離家出走、因為賭博與酗酒愧對家人而逃離家庭、因在人妖酒吧打傷客人以及老相好過世失意而自覺應該離開(某種程度上,人妖酒吧也是一個家,酒吧的「媽媽桑」設定提醒了這點);現實世界中,成為街友的原因也相當多元複雜,但社會往往相當單一地理解為「不願意工作」、「好吃懶做」,讓街友蒙上了一層污名,也成為社會最底層並且往往不被關心的群體*2。
《東京教父》在整個故事的設計上影射了不少宗教元素,在耶誕夜撿到的核心嬰兒就象徵了耶穌,有超強的運氣(一堆偶然出現),街友三人象徵了聖經中的賢者,而故事中也出現了天使幻想,然後被流浪漢「相當現實」的選擇氣炸(流浪漢被打到重傷躺在地上,天使問他要選擇神奇魔法,還是要救護車,流浪漢選了救護車;這幕很有意思,大概算是一種黑色幽默);再加上《東京教父》這個片名,也是源自宗教(不是黑手黨的教父,而是基督教授儀式授與名字的那個人),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一種諷刺。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將街友描繪得相當人性,而我也相信,實際上街友跟一般人,在情感、友善、建立互信關係等等面向上,都是相似的,他們在心靈上並沒有特別不一樣,他們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只有面對的困境比較險峻,或者各種方面(感情、工作、家庭等等)的失意而已。除此之外,故事也納入了有錢人、來自落後國家的外籍移民、一般人(司機、三姑六婆、醫生等等)、人妖酒吧的人妖們、最後的那對男女,這些角色都有著互助面的正向描繪,連討債集團份子也因為保護老闆而中槍,大概只有毆打遊民的混混是故事中唯一表現不好的角色。
《東京教父》故事簡單而不失觀眾得以思考的深度,呈現不同於一般人視角可見的世界。另外,故事的細膩細節捕捉起來也相當有意思,比方說他們撿到嬰兒而猶豫在收養、給警察之間,最後決定要找嬰兒的父母,這過程牽涉到很有趣的情緒、經驗跟立場問題,但其實這部分在劇情裡呈現起來並不直接,如果有時間一段、一段故事停下來仔細想,或許可以看到很多原本沒看到的東西也說不定。(DUST,2012/01/16)
—————
〈注釋〉
1、我的另一個猜測是,也許《東京教父》真的是入門今敏的作品,因為監督真正的工作可能是在畫面呈現上,而非劇情、故事的內容本身,這跟監督沒有關係,所以難懂或易懂不在於監督表現的差別之列;如果是這麼回事的話,我大概就能理解《東京教父》作為入門作的理由:觀眾不用去在乎、思考艱澀的劇情(因為劇情簡單),而直接能看見今敏的手法特色。但這樣一來,所謂的「迴異」、「新嘗試」就不存在,因為今敏「作的功」是一樣的,差別只有設計劇情的人,這無法說是今敏在《東京教父》有了不一樣的做法。
2、理解街友工作狀況的最初步,至少要知道街友通常很難有穩定的工作機會,因為無家可歸、沒地方洗澡、年紀大,都是一般業主不願意雇用的原因。另可參閱:〈人間異語:我不懶,是工資養不活自己〉。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吳道成對台灣漫畫困境的三種觀察
不少人都在談論台灣漫畫「怎麼了」,或者台灣漫畫「是什麼」,包含我跟吳道成(很遺憾以下簡稱「熊」),都對此相當感興趣。熊更是處在一個「台灣漫畫讀者」的視角,從最早的迷上台灣漫畫,開始收集、閱讀,看見了台漫在通路上的問題,以及不同階段、連載刊物上的作品差異;接著熊研讀台漫歷史、產業觀察等相關資料,並且分析親身所見所聞,發展出一套自己對台漫困境的獨特見解;同時熊也持續撰寫心得評論以及跟友人分享漫畫,作為推廣台灣漫畫作品的實際行動;因為熱愛台灣漫畫,所以關心台漫、希望它更好,這就是熊含淚寫文章的基本信念。
熊著眼的視角相當全面,從出版業看、從漫畫家看、從讀者看,甚至從台日動漫歷史、文化的角度,互相糾結綑綁好不自在;熊對「如何振興台灣漫畫?」的問題,給了一個相當清楚的回應:「太難了!我不知道!」複雜到恐怕任誰都無法回答;熊也提醒,大家通常對台、日的漫畫產業了解得不夠全面,不確定的事不該說得太滿,輕易地相信「將日本經驗複製到台灣,或者政府大把錢往動漫產業燒,台灣漫畫就能成功」,其實反倒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台日的基礎不同、政府出手也時常搞雜,至少從這兩個方向而言,應該需要相當深刻的研究批判才可能進行。
台灣漫畫的困境,熊認為有三種脈絡可以探討。第一,台灣的漫畫產業自從日本漫畫大舉入侵,並邁入大量網路盜版分享的時代,台灣讀者對漫畫訊息的了解,完全不依賴日本式的週刊連載,而直接從網路資源,以及日漫建立的品牌,讀者對實體書的第一次接觸,就直接是單行本;一本單行本要不要花錢買,端看這本書是不是已經看過、知道裡面的東西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或者碰運氣地看看封面、相信日本漫畫家,以及漫畫本身的名氣,來做決定。
「資訊」是日本漫畫在台灣熱賣的優勢,因為有充分了解作品的管道,所以願意花錢而不踩雷(熊認為,這就像是一種公熊跟母熊之間,從約會到迎娶的過程);即便台灣也有日本漫畫的連載週刊,這也並非讀者資訊來源的大宗,因為仍然有許多的日本漫畫在台灣直接就以單行本面世卻相當熱賣,日本放送的動畫(經由網路盜版分享),其許多原作漫畫即是如此。台灣漫畫專屬的連載週刊也並非沒有,只是購買人數相當少,起不了資訊傳遞的作用,倒是以前在《元氣少年》與日本漫畫一起連載的台灣漫畫:周顯宗的《摺紙戰士》(而且前後跨了好幾本青文的週刊),連動畫化都能做到,甚至推銷到日、韓,也許相關地證實資訊充足對作品銷售的重要性。
熊進一步指出,台灣漫畫正是缺乏一個資訊了解的過程,大部分的新興台灣漫畫,幾乎只能從單行本本身獲取資訊,在一些大型的漫畫獎項出版品,亦無多加介紹故事劇情,有也相當簡陋,更不用說,台灣漫畫市場小,租書店、漫畫店要找到台灣漫畫相當困難(熊曾經去找台灣最強漫畫家——鄭問的作品,遍尋台北大街小巷怎麼找都找不到,啜泣之餘還被尖酸刻薄的老闆調戲),網路上亦無盜版資源可供參考。不過,已經有出版社了解到這個問題,著手運用網路免費閱覽來增加大家對台灣漫畫作品的關注,例如全力出版社的「ComiComi」平台、未來數位的「創意漫畫大亂鬥」,我對ComiComi不熟,倒是我親身感受過未來數位出版漫畫的資訊效果,光是在漫畫產品的宣傳網頁,放上畫工精細的精采預覽,就足以吸引相當多的購買者,即便漫畫之前已經有在線上免費給大家看、網路也連載了好幾年。而現在,我在宜蘭的偏僻書店,都有機會看到未來數位出的知名台漫被擺到架子上。
第二個脈絡跟文化有關,熊觀察台灣大眾對漫畫的看法,基本上是定位在「青少年讀物」,在許多熟稔此道的動漫迷眼中也是如此,這造成了一種連鎖效應:對政府或有影響力的人來說,台灣漫畫的發展,因為是小孩子的事,所以不必認真看待;在社會反應上,漫畫是小孩子在看的書,看的人就是幼稚,小孩子的文化,家長、教師不需要去參與或理解;小孩子看的書裡有色情暴力,那就立法禁止小孩子碰到漫畫;小孩子不成熟,所以看的書都要經過大人挑選後才能看;漫畫最好具有教育意義,能啟發小孩子的學習興趣。
熊對這個連鎖效應觀察得很犀利,這不只阻礙了台灣漫畫發展的空間,在我發現的一些日漫迷眼裡,其實也知道日本作品應該區分兒童跟青少年以上,他們習慣會把兒童動畫作品稱為「卡通」(雖然這是一種誤植,但這跟成長經驗有關),這就是他們因應社會對動漫作品從事批評所做的回應:「有些不適合給兒童看的作品就分級吧。」但這種回應,我猜在熊的觀察裡,可能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在大眾眼裡,動漫畫沒有所謂「青少年看的」、「兒童看的」、「成人看的」這種區別,它一直都是相當單一的「兒童看的(或者青少年以下看的,不再切割細分)」;大眾所持的很可能是一種消滅性的態度,對兒童有害的動漫畫就不該存在。對,也許我們看得到有些聲音是主張分級處理,而表面上,做處理的人也真的分級了(很多都只是粗淺地分兩種:普通級或限制級),大眾似乎也沉默接受,但這不見得直接反應了大眾的內心態度,我們還是得做最壞的設想:「大眾不容許不適合兒童的動漫。」事實上,把動漫當小孩子(尤其是兒童)在看的東西,在社會上顯而易見,這種設想很可能成真。
這種社會對動漫畫的態度該怎麼改變?熊認為「我們必須與社會對話」:開出版社、寫書、辦研討會、寫網誌、寫信指正媒體錯誤報導等等,都是與社會對話的方式。日本漫畫文化,過去也曾經歷過「惡書追放運動」之類的對動漫有著破壞性影響的社會壓力,但日本動漫界卻撐過來了,就是因為產業界與讀者勇於與社會進行對話。岡田斗司夫在其《御宅族學》裡曾提到御宅族必須要有「通の眼」,其要求的正是動漫迷必須有將動漫畫與社會結合的能力,這也包含了對話的能力。岡田嚴厲批評現代的萌系御宅族,正是因為他們只顧著活在自己的世界,拒絕與社會溝通。御宅族將動漫視為是一小圈子的人的事,展現出封閉心態,正是漫畫文化無法提升的真正阻礙。只有當動漫迷有著成熟的態度、勇於與社會對話,才能真正解決動漫被當「小孩子在看的東西」的社會定位問題。
台灣漫畫困境的第三個脈絡,是漫畫家的「待遇」問題。熊表示,台灣漫畫的稿費相當低廉、漫畫家在單行本能抽的版稅也相當少,這起因於日本漫畫在台灣大量翻印導致的出版商定價競爭,讓漫畫價格拉低到失去原本的價值水平,導致台灣的漫畫家收入必須與日本漫畫家在台灣的海外收入做競爭,日本漫畫在台灣價格被壓低,對日本漫畫家影響不大、在日本國內能得到的稿費跟版稅是仍然是一樣的,只是額外多了一筆海外收入(台灣價格低也許這筆收入會少一點);但對台灣漫畫家而言,幾乎不可能靠這點差不多是「日本作品海外版稅收入」程度的版稅與低廉的稿費過活;熊也痛心地指出,許多台灣漫畫家其實是兼職在畫漫畫,這種環境之下,台灣漫畫家放棄的放棄、換軌道跑到遊戲產業、繼續想畫漫畫的人則去國外發展,台灣漫畫自此一蹶不振。
關於漫畫的「原本價值」,熊提出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比較:角川書店在台灣跟日本都有公司,旗下最熱門的大作《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在台灣小說版定價是新台幣180元,漫畫版定價則是新台幣110元,漫畫約只有小說六成價格。日本呢?《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小說版日幣540元。假使如果日本人對待漫畫的態度跟台灣是相同的(也就是小說的六成價格),那漫畫版就應該就是日幣324元,但令人驚訝的,日文漫畫版定價是日幣567元。這代表了什麼?同樣一間出版社,因為區域不同採取不同的定價策略,這正反應了讀者對於漫畫與小說間的價值。換言之,漫畫在台灣讀者的地位是比不上小說的,「漫畫比一般書便宜」成了讀者對漫畫的刻板印象。
熊主張,要讓台灣出現好的漫畫,最基本該做到的就是提升漫畫家的合理待遇(同人誌比商業漫畫好賺的說法,也印證了漫畫家待遇偏低的事實),使得更多漫畫人才投入,並願意留下來。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由出版社提升漫畫訂價使其與一般書籍相當,順道還可以改善漫畫書本品質,讓漫畫更值得收藏。熊提醒,漫畫價格提升對讀者來說並不會是太大的負擔,因為台灣最大群消費者的日本動漫迷,花在作品週邊的錢一向不手軟,漫畫書幾十、百餘元的差異,對動漫愛好者並不算奢求,何況那還是動漫產業的核心產品。
提升至合理訂價,當然不是說說就能做到,出版社面臨網路盜版的市場壓力,也許一提升大家都不買單了,而若只提升台灣漫畫家的作品,也可能使台灣作品遭到質疑(「內容比不上日漫,卻比日漫貴兩倍」之類);這看來還需要讓出版社對讀者更有信心、而讀者也真的支持,才有機會推行。撇開解決漫畫家待遇的台灣漫畫進步策略,我們還是能做熊提的另外兩個困境因應方式:「一、努力與社會對話,讓社會撇除認為漫畫是小孩子看的東西的偏見,進而提升社會對動漫畫產業的重視與深耕」,「二、讓台灣漫畫創作有更多的資訊開放,鼓勵大家多看線上平台的免費台漫、多轉貼相關資訊,或者學熊一樣撰寫心得推薦文、拿著漫畫書盡是往別人褲檔塞,以讓更多讀者獲得台灣漫畫的作品資訊,促成購買機會」。(整理自吳道成,2007-2010;DUST,2012/01/11)
—————
〈延伸閱讀〉
吳道成筆記:http://lff985.blogspot.com/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麻醉科醫生——「就是該這樣用!」
「青年漫畫」簡直像大藏寶庫,每次去漫畫店都會找東立的青年系列,或者其他出版社一些看起來比較不中二的書名,往往能挖到我會喜歡的作品,嗯,畢竟我也是青年人了,老了之後口味比較重,什麼都吃得開也說不定(這讓我想到這則四格)。這次我挖到的是中生白亜的《麻醉科醫生》,是一本頗具知識性的漫畫作品,而且簡顯易懂,好像一下子就能掌握麻醉科醫生的工作細節,目前中文單行本應該是出到第三集。
《麻醉科醫生》相當有議題企圖心,中生在附錄漫畫有提到,在她剛開始想到要畫麻醉科醫生的故事時,市面上的醫生類漫畫並沒有提到這個特殊的醫生科別,社會上也對這個科別不熟悉,甚至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所以她想藉由漫畫來跟世人介紹麻醉科醫生,並且訴說這種醫生在職場上的困境。不過等到他畫好了、漫畫書出版之後,麻醉科醫生的話題早就在社會上沸沸揚揚,報紙跟連戲劇都有出現,讓她相當囧。
麻醉科醫生在日本只有八千多人,而且勞動環境相當嚴苛,一些醫院早上八點上班,直到晚上十點甚至更晚,麻醉科醫生才能結束工作,因為全醫院各科別的大小手術,都會需要用到他們,除了施以麻醉,在手術進行中,也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維繫受術者的生命狀況,並做各種因應身體機能變化的處理,外科醫生開刀多久,麻醉科醫生就必須有多久的時間在手術房。而且,醫院常態的開刀人數似乎比我們一般大眾所想像得還多不少。
這種醫生之所以被獨立出來,是因為外科醫生在進行手術時無法完善顧及生命跡象的維繫工作(麻醉跟麻醉的前置作業也需要不少心力),這是一種專業分工的作法。台灣也是以此模式在做,不過聽說台灣目前尚未討論過麻醉科醫生的勞動狀況,我原本以為是環境跟日本不同,台灣不會像日本這麼糟,不過聽學醫學的友人轉述,台灣麻醉科醫生是冷門科別,肯定有跟日本相同的問題,我試圖在網路上找相關資訊,還是一無所獲。知名作家侯文詠也是麻醉科醫生背景,這樣一個高批判的作家,如果都沒有提過麻醉科醫生的情況,我猜想也許台灣真的不那麼嚴重,又或者他著眼於《白色巨塔》的整體性批判也說不定(我還沒看過這本書)。
這部漫畫作品談到一些艱苦的歷程,不過故事女主角(這樣說好像意味著還有「男主角」,不過其實沒有,她就是核心主角)卻不斷被努力的醫生與病人感動、或者找到自我職業的使命與榮譽感,來回在失志跟奮發之間,真的超辛苦(笑)。故事內容還滿有趣的,不會枯燥,劇情推進偶爾也有令人深思的觀念跟對話,很多有道理、讓我覺得相當感動的部分,都是頗新鮮、未曾思考過的面向,我相當喜歡。(DUST,2012/01/12)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最近我在研究吳道成的台灣漫畫理論,文章數量有二十幾篇,內容相當多,目前我打算把這些文章讀熟,然後整理出簡易版分享上來,加上以前在女僕喫茶館(?!)跟吳道成有一面之緣,後來在網路上也有點私交,所以除了抓他來為整理的簡易版背書,也許未來還會有相當多的機會在「台灣漫畫」這個話題上打交道;我會努力加入推廣台漫的行列,越多人的討論與分享,優秀的台灣漫畫就越能被看見。
在吳道成的文章裡曾經提到,台灣有些圖文漫畫書相當暢銷,而且不斷有新人出道,這種圖文漫畫書不是傳統的劇情漫畫(我們所能看到的日本漫畫則幾乎都是),雖然不清楚吳道成所指的「圖文漫畫書」究竟是哪些形式,但我猜應該是如彎彎、接接那種類似四格形式(說是類似,是因為不見得是四格,有時候甚至一個故事只有一張圖,而且作品沒有使用邊框,格式相當自由)的短篇故事彙集書,甚至是繪本。
這篇文章我轉貼了最近看到的一篇、令我相當動容的繪本故事:《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繪者劉旭恭授權讓我全圖文轉貼,十分感謝他(來自:這個網站)。劉旭恭目前已經出版了十多本繪本,並且有從事繪本教學的工作,其中一本比較近期的作品《橘色的馬》,他在分享文章內寫了一些創作上的轉折跟思考,相當有意思,你可以在該文中看見繪本創作的輪廓,其實跟漫畫創作相當不同。
繪本跟漫畫同樣用圖跟文字述說故事,也許是因為目的上的差異:「繪本作為廣泛接受的兒童讀物」,其劇情力求簡單,而不渲染情緒與醞釀氣氛;在文句使用上,也顧及了較為單純的語境、以及口語化來說故事,這讓我想到網路上最近流行的小學課文改編的圖文,也有人回應指出課文會有某種「語調」,讓文章可以令人感覺單純,旨在說理與學習生詞、生字,太複雜的語法會讓教學失焦。
下面這個繪本我相當推薦,它宣揚了某種平等、互助的精神,實際上寓意可能還更多,讓我們立即往下看吧!(DUST,2012/01/07)
總統先生很無聊,他真的很無聊
他決定去部長辦公室逛逛
部長忙的不得了,桌上推滿了文件,辦公室裡亂七八糟的
總統先生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總統先生滿意的離開了
部長收拾了桌面,整理好資料,丟掉不要的東西,將地板掃乾淨
他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整齊
然後他下班回家了
部長走到廚房,他的太太忙的不得了,桌上推滿了食物,廚房裡亂七八糟的
部長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部長滿意的離開了
部長太太煮好飯菜,烤了點心,清理桌面和櫥櫃,倒掉廚餘,將地板掃乾淨
她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乾淨了
然後她去叫小孩吃飯
小孩忙的不得了,地上堆滿了玩具,房間裡亂七八糟的
部長太太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部長太太滿意的離開了
小孩收拾了玩具,將書本放進櫃子,摺好被子,將地板掃乾淨
他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整齊了
但他不想吃飯,從窗戶爬出去
小孩手插在口袋一邊踢著石頭走路
他來到一個用鐵皮和帆布搭蓋的棚子前,這是什麼地方啊?
流浪漢剛吃完便當,蓋著報紙躺在沙發上,這裡推滿了雜物,四周亂七八糟的
小孩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小孩滿意的離開了
流浪漢收拾了便當,整理好櫃子,修理了腳踏車,撿起一些垃圾
他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乾淨了
外頭傳來熱鬧的聲音,他決定去看看
原來是總統車隊出來遊行
往外看去,煙囪排放黑煙,髒水流進河裡,好多人在抗議,到處亂七八糟的
流浪漢跑到總統先生面前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總統先生回去後,想了很久
他召集幕僚,吩咐他們開始做一些事
他們拆除污染的工廠
整理老舊的房子
聽聽抗議的人在說什麼
撿起許多垃圾
種了很多樹
清理下水道
好不容易忙完的總統先生決定休息一下
部長一家人和流浪漢在草地上野餐
他們邀請總統先生一起來吃吃喝喝
這是一頓豐盛的大餐
大家吃飽後,地上都是吃剩的果皮和油膩的碗盤,到處亂七八糟的
有一位清潔隊員走過來,他大吼一聲:「看看你們,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在吳道成的文章裡曾經提到,台灣有些圖文漫畫書相當暢銷,而且不斷有新人出道,這種圖文漫畫書不是傳統的劇情漫畫(我們所能看到的日本漫畫則幾乎都是),雖然不清楚吳道成所指的「圖文漫畫書」究竟是哪些形式,但我猜應該是如彎彎、接接那種類似四格形式(說是類似,是因為不見得是四格,有時候甚至一個故事只有一張圖,而且作品沒有使用邊框,格式相當自由)的短篇故事彙集書,甚至是繪本。
這篇文章我轉貼了最近看到的一篇、令我相當動容的繪本故事:《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繪者劉旭恭授權讓我全圖文轉貼,十分感謝他(來自:這個網站)。劉旭恭目前已經出版了十多本繪本,並且有從事繪本教學的工作,其中一本比較近期的作品《橘色的馬》,他在分享文章內寫了一些創作上的轉折跟思考,相當有意思,你可以在該文中看見繪本創作的輪廓,其實跟漫畫創作相當不同。
繪本跟漫畫同樣用圖跟文字述說故事,也許是因為目的上的差異:「繪本作為廣泛接受的兒童讀物」,其劇情力求簡單,而不渲染情緒與醞釀氣氛;在文句使用上,也顧及了較為單純的語境、以及口語化來說故事,這讓我想到網路上最近流行的小學課文改編的圖文,也有人回應指出課文會有某種「語調」,讓文章可以令人感覺單純,旨在說理與學習生詞、生字,太複雜的語法會讓教學失焦。
下面這個繪本我相當推薦,它宣揚了某種平等、互助的精神,實際上寓意可能還更多,讓我們立即往下看吧!(DUST,2012/01/07)
總統先生很無聊,他真的很無聊
他決定去部長辦公室逛逛
部長忙的不得了,桌上推滿了文件,辦公室裡亂七八糟的
總統先生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總統先生滿意的離開了
部長收拾了桌面,整理好資料,丟掉不要的東西,將地板掃乾淨
他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整齊
然後他下班回家了
部長走到廚房,他的太太忙的不得了,桌上推滿了食物,廚房裡亂七八糟的
部長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部長滿意的離開了
部長太太煮好飯菜,烤了點心,清理桌面和櫥櫃,倒掉廚餘,將地板掃乾淨
她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乾淨了
然後她去叫小孩吃飯
小孩忙的不得了,地上堆滿了玩具,房間裡亂七八糟的
部長太太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部長太太滿意的離開了
小孩收拾了玩具,將書本放進櫃子,摺好被子,將地板掃乾淨
他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整齊了
但他不想吃飯,從窗戶爬出去
小孩手插在口袋一邊踢著石頭走路
他來到一個用鐵皮和帆布搭蓋的棚子前,這是什麼地方啊?
流浪漢剛吃完便當,蓋著報紙躺在沙發上,這裡推滿了雜物,四周亂七八糟的
小孩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吼完後,小孩滿意的離開了
流浪漢收拾了便當,整理好櫃子,修理了腳踏車,撿起一些垃圾
他花了很多時間,總算全部收拾乾淨了
外頭傳來熱鬧的聲音,他決定去看看
原來是總統車隊出來遊行
往外看去,煙囪排放黑煙,髒水流進河裡,好多人在抗議,到處亂七八糟的
流浪漢跑到總統先生面前大吼一聲︰「你看看你,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總統先生回去後,想了很久
他召集幕僚,吩咐他們開始做一些事
他們拆除污染的工廠
整理老舊的房子
聽聽抗議的人在說什麼
撿起許多垃圾
種了很多樹
清理下水道
好不容易忙完的總統先生決定休息一下
部長一家人和流浪漢在草地上野餐
他們邀請總統先生一起來吃吃喝喝
這是一頓豐盛的大餐
大家吃飽後,地上都是吃剩的果皮和油膩的碗盤,到處亂七八糟的
有一位清潔隊員走過來,他大吼一聲:「看看你們,把這裡弄得這麼亂!」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民主失竊」與「國家破產」的故事,也談政治
分享這兩個短片的時機剛剛好(你可以先看本文再看影片也沒關係*1),一來總統、立委選舉再幾天就要到了,二來剛好最近有個有趣的新聞〈台灣知名富商企業家陸續表態挺馬/BBC中文網〉,內容大致是說企業富商支持馬囧是因為帶來經濟景氣(其實更直接的應該說是「企業景氣」),好友的fb上轉發了對此新聞相當有意思的回應:
「百姓到底在挺什麼我就不懂,老闆爽賺你的薪水會比較多嗎?之前有人講一句話,勞方階級卻具有資方優越思維的,全世界除了台灣找不到幾個。大家似乎很關心台灣企業今年有沒有賺到錢,但看到流浪漢被撒水驅趕的、放無薪假、跳樓的、加班爆肝死掉的卻無感,你家很有錢的挺馬我不敢有意見,但是苦哈哈上課要打工畢業繳學貸找不到工作或領兩萬二的,可以告訴我,你到底在挺什麼?我真的很想知道。」
這個意見其實對馬囧有點不公(而且把挺企業偷渡為挺馬囧),因為即便是其他政黨執政,企業跟政府勾結的情況仍然少不了,《民主失竊的故事》對此有做說明,這在高度依賴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是相當容易發生的;沒錯,我就是說短片的故事也發生在台灣*2;只是,剛剛好兩大黨的核心政治態度,對有在中國經營事業的企業家而言,影響是相當清楚的兩極化:「親近」帶來更多雙方政府支持企業的合作機會、「疏離」帶來政治支持的壓縮甚至是法令限制。進而營造了企業財團只跟馬囧相好的假象。
《國家破產的故事》告訴我們,政府花費「相當多個夢想家」在「對我們生活而言幾近無關痛癢」的事上,卻於重要的公共政策永遠都在喊窮,窮到大家都嚷嚷著要課富人稅;快速選舉輪替的民主政治,讓政治人物喜歡在短期利多的政策上動腦筋,好讓政策成果出現作為下一屆競選的籌碼,而不顧那些長遠且相當重要的部分,即便那些要弄比較久的政策都會出現在競選政見唬爛你,像是什麼鬼幾年政綱,他們喜歡說空泛的意見,這在心理影響力上的確可以唬倒不少人,但實踐的第一步永遠都是等到當選後才開始走,而且還不一定真的會走。
我試圖在這裡提醒你,如果你有關心公共事務的心(不管是在哪個面向,哪怕只有一點點),一定要好好思考國內的政治結構問題,政治一直都影響著你的生活,例如你唸的書(教育政策)、你的家庭的經濟收入(經濟、勞工權益、基本薪資)、你身處所在的安全感(治安、兩岸政策、法律)、你買的物品(物價、農業政策、經貿協議、消費者權益)、你看的電視(NCC),還有你的未來。
所以釐清政治戲碼跟背後運作的力量相當重要,但這裡我不建議、也不反對任何總統或立委或政黨的候選人,這個答案你可以自行去探索,畢竟每個人在乎的事並不一樣,即便你沒有投票權,也能從現在開始觀察,然後在未來做出對你來說最好的判斷。就算到頭來,你可能覺得雖然你掌握了「票」,但誰都投不下去,沒有一個你認同的政治角色或政黨,那也沒關係,你仍然有其他策略做政策影響:參與或創設民間組織、發揮群眾力量、激發議題輿論,自己直接來制衡政府,這也是民主。
這個系列的影片相當易懂,除了本文介紹的兩個短片跟註解的長片,另外還有好幾個(你可以在YouTube的影片頁面旁邊看到其他的議題片段),而且應該會不斷更新。動畫中的概念轉換以及動作設計相當棒,突顯出動漫畫的特性:「誇張」、「清楚」,而且對各種角色的特性呈現得相當有趣,一點都不枯燥。線性式的說明方式也是它的優點,你可以很清楚看到「因」、「果」之間的關係,也能探究之間更進一步的細節而不產生混亂,這些故事說得真的是相當厲害呢!(DUST,2012/01/05)
—————
〈注釋〉
1、如果你有興趣,其實也可以先看看比較長的《東西的故事》,這個是上面兩個短片的基礎,有個先後順序,不過就算獨立看應該也無仿。這些影片的翻譯都來自:看守台灣協會。
2、很簡單的例子就能看出為什麼台灣也是「一樣的」:最近土地徵收問題自從大埔事件以來,越來越浮上檯面,政府(中央跟地方都是)強制徵收土地、或者用公共用地,賤賣給企業家跟財團,幾乎完全不顧反抗聲音,反抗的是少數人,但為什麼這種形象大損的事,政治人物仍然執意進行?其背後的因素,表面上看起來也許是沉默的大眾還是會持續把票投給執政者,對黨忠誠的支持者不會因為看見這些事就改投別人(對他們來說「別人更爛」),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企業家的支援對政府是大利多的,除了政治獻金,也能帶來諸如就業機會增加、經濟發展等政見名目。用大企業進駐(像是科學園區或BOT商業式光觀)作為繁榮、建設的靠山,在各地方選舉永遠是張撕不爛的支票。
如果成為超能力者,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當癡漢!
想必大家都聽過《重金搖滾雙面人》(簡稱《DMC》)這部動漫作品,日本的真人版電影甚至有在台灣上映,而且票房不只是台灣、連美國那裡都相當好,可以說是相當難見的「動漫改編為真人電影」在日本海內外都受歡迎的例子(我額外能想到的,大概只有《交響情人夢》),雖然我覺得《DMC》動漫版跟真人版給人的感覺不大相同,但真人版的確表現得不錯。
這部《我們都是超能者!》正是《重金搖滾雙面人》的原作漫畫家若杉公德的新作品,搞笑風格很類似《DMC》,相當多的主角內心話貫穿於故事之中,換句話說,兩個作品的主角性格相當像,不過本作的題材是「色情搞笑」,整本單行本看下來都是環繞在色情上面,這大概是超能力題材的「現實世界版」吧!這本漫畫定位在「青年漫畫」(我最近特別喜歡找青年漫畫來看),色情完全沒問題!逮啾哺、萌大奶!(不過才不是為了這個才找青年漫畫咧!)
但這並非是一部「成人漫畫」,因為它並不是肉體情慾上的描寫(進而讓人有性反應),而且也沒露點。轉一下東立的介紹(有點意外的是本作在東立介紹頁上竟然是設定為「普遍級」,我覺得至少應該是保護級或輔導級):
「位於大分縣的吉四六之里,在一場月蝕之夜後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超能力者。鴨川嘉郎是個擁有心靈感應能力的高中生,能夠透過調整頻率聽到他人的心聲。為了利用超能力讓自己成為人生的主角,他開始尋找其他擁有超能力的同伴,然而最後卻只找到能夠移動色情物品的念動力大叔跟瞬間移動後就會變成全裸的學長。於此同時,另一批研究超能力的學者也跟著出現在鎮上,為城鎮掀起了新的風波。」
我很喜歡故事裡許多意想不到的台詞跟各種人的反應,搞笑能做到這點真的是相當成功,而且有趣的進展持續不斷,讓我很佩服作者在劇情上精鍊的工夫,如果你曾喜歡《DMC》,並且也能接受色情搞笑的話,《我們都是超能者!》絕對值得你買來看!(DUST,2012/01/05)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麥當勞的真相最高機密——搞不好我家地底藏著鋼彈
這個被取名為《麥當勞的真相最高機密》的俄語短片,目前來源不明(若看不到中文字幕,請按「CC」),高速切換的畫面與相當有戰爭味道的配樂,再加上超級無厘頭的題材:「麥當勞是秘密軍事防衛設施」,讓這則短片相當受到歡迎,但是我就是找不到簡介,因為翻譯者沒有留下原片名,真傷腦筋。
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短片想表達的東西(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有人猜測它也許是麥當勞的商業廣告?現代廣告的確常常會扯無關產品的劇情(房車就是很好的例子,用星座、個性當賣點,或者小雞還小鴨扭到脖子),所以如果是麥當勞自己做的,似乎也並非不可能,但搞不好只是俄國動畫系學生的畢業製作也說不定。
今天剛看到這部短片的標題,加上分享者的學識背景,讓我直覺地以為短片是要講「麥當勞社會學」或者「又是資本主義」(提到「又是」,是因為剛好最近我看到有朋友常態性地會談「資本主義」,所以算是一種抱怨或諷刺;另外需要補充的是,通常我在文章提到「資本主義」,都是指負面意義的資本主義,而不是中性或讚揚的用法,思想上,我是反對資本主義的左派分子)。
前者談的是對麥當勞的經營策略所做的社會學式地觀察,例如把人力與服務至上的成本與觀念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讓消費者自行取餐與收拾碗盤做回收分類,並且自主地把這件事道德化;後者談的則可能是資本主義帶來的私有化,加上鼓勵國際經營,導致跨國企業不受到單一國家法令約束,常見的例子是大企業剝削第三世界國家,欺瞞人民與政府放任的情況下,兩邊民眾都拿這個企業沒辦法,而且真的翻臉還可以出走(不過麥當勞比較常被討論的可能是一種飲食文化的劇變與壓縮本土業者,這一樣跟資本主義有關)。
影片沒探討這麼深奧且普遍而言算是枯燥的話題(雖然我覺得相當有趣),倒是呈現了一種令我回味的「幻想形式」。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例如看了《絕對無敵雷神王》(這應該是七年級生的共同記憶吧!)就真以為現實世界會有秘密設施,可以展開然後射出機器人,或者建築變形浮現地下要塞(《新世紀福音戰士》)。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要我爸用木材幫我做一把《九龍珠》裡頭的雷神劍,然後中間挖個洞,想像著哪一天到外面旅行,可以找到神祕的珠子,迫不及待之下,我甚至還把劍帶去廟宇拜拜,認真默念祈求神明保庇讓這把劍可以擁有神奇的力量,然後神明卻絲毫不看氣氛地給我了三次「笑杯」(擲筊結果的一種,意味著神明還在考慮,或者覺得你蠢),我媽還當場嘲笑我神經病。(也許因為這樣的慘痛經驗讓我現在成了無神論者也說不定呢!咦?真唬爛。)
這種來自動漫影響的童年純真幻想,隨著自身年齡增長變成無聊的大人之後,幾乎消失無蹤;也或許,這層動漫對自身的意義與影響層面,在某種關鍵因素發生或介入之後,讓人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確很容易想像,青少年以上的御宅族對動漫的感覺跟兒童時代的感覺有相當大的差異(不過或許有人沒有,我還是語帶點保留),原因是什麼?是萌創作風潮?或者動漫作品定位(兒童、少年、青年等)?或者因為經歷了「御宅族」身分洗禮?或者就是純粹的所謂「思想變成熟」?
動漫原則上是無差別共享的(大部分作品誰都可以看),但我們怎麼理解不同世代年紀對動漫的感受?這很可能主導或至少是影響著「我們」、「動漫作品」、「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不管是在從事動漫捍衛運動、反歧視運動、動漫文化思考、推廣動漫作品、台灣漫畫產業復甦等等議題上,搞不好都扮演著相當關鍵的問題角色。(DUST,2012/01/04)
—————
〈Update〉
我看了好幾次才想通結局所說的「印麥當勞所在地圖」、「在各個行政區設置飛彈」、「展示這個影片」、「兌現你愛國主義的義務」的意思,哈哈,簡單說就是這個影片是站在蘇聯立場(片中有出現蘇聯符號)去分析美國的軍事戰略,然後蘇聯揭穿美國這個高明的手法,要同胞做好準備,一舉戰勝美國。看懂這點之後就清楚多了XD。(DUST,2012/01/05)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從今天起,你就是正義使者
在日本動漫裡,如果說女孩子的英雄是「魔法少女」,那麼男孩子的英雄就會是「特戰隊」;「正義使者」的題材是上個時代的漫畫主流之一,但在現代作品裡卻越來越少,少到對其印象幾乎被美漫取代。不過這本相當有意思的《奉命英雄》,用現代日本社會的世界觀重新詮釋與塑造「正義使者」的角色,並且融入真實世界面對正義常見的判斷難題,十足令人能咀嚼思考其中的深刻面貌,讀起來非常有趣。
故事建構於日本人普遍對國內治安的疑慮,進而引發政府將「警察權」完全託付給國民的政策,這個政策叫作「徵正令」,由政府隨機抽選代表,強制參加(不參加也可以,會被罰鉅額罰緩),並且要求受徵召者原本所屬的公司或學校持續給薪、給予學分,確保原本的經濟、生活可以維持原狀。受召者有三個月的時間必須義務地到警察局接任務,有一位指導員會安排各種任務行程,這種強制性差不多就跟當兵一樣。
特別的是,徵正令成員有兩件特殊裝備:一、強化束裝,平常當內衣穿,它可以刺激身體某種機能,導致穿著者可以力量倍增,另外也防彈防穿刺,但如果使用了力量,副作用是嘔吐。二、傻里傻氣的判決手錶,目前看起來只有舉牌功能(就是類似「O」、「X」),沒什麼額外的用處。強化束裝在日本治安事件因應上綽綽有餘,柔弱的少女可以一拳打昏巨漢,而判決手錶是徵正令成員被賦予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犯案現場做判斷,判決對方有沒有罪。」
從事判決有先決條件:徵正令的成員都要在場目擊犯罪發生,制伏嫌疑犯之後再共同投票決定嫌疑犯有沒有罪,所以所有捉捕行動,在進行的時候都必須所有成員在場(故事是五個人,是第一批政策實驗白老鼠),過半數有罪的話就會直接連絡警察逮捕。目前不清楚這個「有無罪」的判斷是否等同於將後續的法官判決程序取代,不過故事對其描述為「身兼警察跟法官的角色」,感覺似乎會是取代的沒錯。
把警察權跟司法權交給國民,政府跟警政單位有個相當惡趣味的描述:「隨機聚集不同的人,我們能進一步瞭解國民的善惡觀;為了實現民主精神,善惡由國民共同決定!」這簡直是鄉民正義的徹底落實,相當可怕的制度,不過故事中參與者的反應卻沒這麼令人感到悲觀,他們的思想互相牽制,而且還有相當基本的法治素養:證據力,這個發展反而讓人覺得:「欸?搞不好實際上真的就會這樣!」
這樣的故事架構,讓我想到《失控的陪審團》這部電影,隨機選擇的陪審成員,決定了犯罪者有罪或無罪,而陪審團內部的情境力量以及領導人力量,導致陪審團整體的意見方向產生變化,這其實也是相當有趣的心理學問題:一個人所處的位置、面臨的環境被改變了,想法也跟著被影響。這在這本漫畫作品裡也確實發生了,當一個人被賦與了一種身分,這個身分的使命感會讓他做出以前不會做的行為,比方說看到有人欺負人而隨手撥電話給警察局(這無關自己是否有強化束裝,因為只是偷偷撥打電話這樣的行為而已)。
《奉命英雄》有真正的正義之心的角色、有覺得麻煩本身還是混混的角色、有持平看待但因為這個政策而導致家庭跟工作上糾紛的角色、有還在就學普通少女的角色、有個性興趣特殊的角色;他們面對了先入為主的案子、明知對方犯罪卻證據不足的案子、眼睜睜看著剷除的話會引來更壞結果的惡持續招搖的案子。他們的心境、過去的經驗,隨著英雄任務執行而緩慢地成長變化,後續的故事應該還會相當精彩,例如著迷於力量、全民警察化導致失控的正義,或者導致反叛而出現更強烈的暴力問題等等,真是令人期待。(DUST,2012/01/03)
〈第二集讀後Update〉
單行本第一集末跟第二集劇情,開始走入徵正令成員的個人固有脈絡,讓事件拉扯出主角們的過去以及進行式,故事複雜了起來,人物更加鮮明。有意思的是《奉命英雄》開始宣揚起了之前劇情我所沒料到的新正義觀念:
指揮官:「進行判決時,我希望各位都能仔細思考後,再慎重地做出決定。你們必須為此煩惱、備受煎熬、甚至是悲傷,苦苦思索之後,終於得到答案...」
這個正義觀設定得非常厲害,指揮官一直以來的吊兒郎當行為,正是為了讓徵正令成員沒有關於正義的既成目標與規則,完全靠自己、以及其他成員過去對正義的經驗、理解做深刻的評估,若是確立明確的犯罪指標,只是讓徵正令成員審判時置身事外,出現僵化的機械式判斷,這過程跟我們現實世界理解的法律規則相反,不過故事的「徵正令制度」就是為了讓判准回歸社會人們的身上而設計。
因應這樣子的正義觀設定,故事出現的案例也更加複雜化,例如出現可怕擾人的跟蹤狂,但跟蹤狂其實是受害人的前女友,而且還懷孕,但後來又被受害人揭穿懷的孩子已經跟受害人在過去一起去醫院夾掉了,受害人在剛分手後又馬上跟新的女人在一起,並且完全不聽前女友的任何解釋,徵正令成員跟前女友一同前往受害者住處,前女友卻拿出美工刀冷不防地刺殺受害人,然後徵正令成員要對跟蹤狂審判了,受害人又說他只是要避免前女友騷擾他而不是想讓前女友入罪,進而撤銷原本的警方協助申請,審判終止。
像上面這樣犯罪者與受害者雙方複雜糾結的故事,正實現了故事所期待的:讓審判者多想一點、不要急著下判斷、甚至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心理的壓力、糾結,以及其他徵正令成員同伴各自下判斷時的理由註解、犯罪者的現場求饒、犯罪的理由、犯罪時的情緒與被抓的驚恐失控,全方位地資訊綜合評估之後,把答案壓在「有罪」或「無罪」之上。
這樣的故事很有意思,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關於犯罪的知識與訊息,多半來自於媒體,犯罪行為的微妙脈絡細節與各種當事人之間的情緒,我們通常無從得知,但我們太習慣遽下判斷(然後製造輿論,讓一向隨著民意風向球飄的政府做出不合理的草率決定,很遺憾這種事發生過很多次),《奉命英雄》是個很好的提醒,讓大家看見了「事件(不管是犯罪或其他事情)」的不可知面貌,深刻,而且有趣。(DUST,2012/11/23)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追逐繁星的孩子
新海誠:「我認為不管去哪裡,即使在遙遠的他鄉,身處的地方才是最為重要的。例如從學校畢業,離開家庭,開始一個人居住的時候,才會第一次感受到父母與家人的溫暖。這次我想講的故事核心是,人透過旅行,去很遠的地方,再度回到出發點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所擁有的東西最為珍貴。」
咦?其實我對新海誠在金馬影展上訪談的這句話稍有疑惑,因為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這個「珍視原點」故事呈現是不清晰的,而且很快就帶過去:女主角被問了為什麼要這麼付出從事這趟旅途,然後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朋友,還有奇遇的少年給她情竇初開的經驗,讓她察覺自己是到頭來是因為寂寞;在結局時,這層視角也沒有被強調出來(可以像是出現不同的行為,展現更珍惜既有的友情、親情),而只是恢復了以往的生活。
倒是,我覺得追星屁孩(我還沒看之前都這樣稱呼這個作品)題材上是著重在於人面對死亡的無法接受,以及在追求「死而復生」艱辛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各種代價;換句話說,生命相當「貴」,而且人們願意「花錢」買,所以也貴得理所當然。
新海誠:「我覺得,人死了這件事情一定要接受嗎?接受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嗎?我也不確定。關於生與死的主題,接受與否,是不是最重要,或者是對或錯的價值觀,我不想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我以電影的方式呈現描寫心中的疑問。這次新片以『生死』為主題,做為另一種對於『距離』的闡述,試圖讓還沒學會說再見的人們,在旅途中一起找尋對於別離的勇氣。」
說到這個,我想提一下另一部作品《Colorful》,它談論的也是生死題材,而且相當切合新海誠所提的「珍視原點」:「洗掉記憶然後重新活過一次,讓主角看見了原本沒看見的東西。」在劇情上,《Colorful》的議題力道相當清晰、直接,這點追星屁孩就稍微有拐點彎、模糊了點,倒是新海誠前作《秒速五厘米》,在描繪日常、遠距離、時間流逝之下的情感變化與孤寂,就顯得相當深邃清楚。不過,除非新海誠特別重視議題的呈現,坦白說就算不清晰也無所謂,創作者想展演的內容才會是分享與評價的重點。
背景的強度一直是新海誠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在異世界的設定上,夜晚是沒有星空的,反而用極光取代,雖說我覺得新海誠的星空畫得比現實的星空漂亮,但極光就沒這麼厲害,現實中的極光動態有複雜的強弱光暈變化(YouTube影片很多),相當美妙,而新海誠的極光只是動而已(而且動的方式有點怪,像是布廉一片一片搖曳的樣子),看不出強弱的差別,這點相當可惜。
我一直很喜歡動畫故事常出現的,掌握某種程度為人不知的世界真相的宗教、民族這種題材元素,這讓人燃起了對超自然的想像(我很愛超自然),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給人的印象都差不多:穿著特殊的民族服裝、有一套專屬儀式、信奉真實存在的神靈、能引發神秘力量、隱居、被迫害、思想相當傳統、老人掌權、與世無爭的態度、對生死的獨特理解等等。不過,追星屁孩有個相當獨特的設定:不是只有一個民族接近世界真相,而是很多個。
雖然上面好像一直在挑缺點骨頭,不過追星屁孩作為一個冒險故事還是相當有趣,新海誠的新嘗試(過去作品都是真實世界的日常生活)所呈現出來的作品相當成功,刺激緊張的場面,以及不同遭遇、心境變化上的衝突,都相當豐富,劇情的量感覺比以往的作品多出不少,想必須要考慮的不只是情境的想像,而還要思考相當多的劇情推移方法。
說起來整部作品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女主角大口吃東西時的表情,能吃就是福啊!!吃東西就有活著的感覺!!(DUST,2012/01/01)
—————
〈延伸閱讀〉
1、我截的一些電影截圖
2、勁敵筆頭的心得文章:新海誠|追逐繁星的孩子——為了說『再見』的旅程。
3、ANIARC金馬影展新海誠講座系列報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