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動漫文化的幾個思考
所有台灣的御宅族應該都不免會談到一個話題:「台灣的動漫文化這樣那樣……。」好比最近的禁煙政策風波、本土動漫產業的發展、次文化歧視等等都是;這些通常都是帶有負面的評價,御宅族們總是快樂不起來。
對極誤動匙來說,這個話題是很核心的,我們的終極目的其實就是推廣動漫文化,在可以做到的範圍上也能進一步說:「我們就是要在台灣推廣動漫文化。」現在最初步的做法,雖然只是藉由分享我們自己對動漫作品的所見所得,來達成其他動漫愛好者的迴響或新思考,簡單地說它就是「動漫評論」,我們的立論基礎不在於詮釋出最佳的評價,而是在於提出各自的喜好與觀察,讓別人知道其他人對同一部作品或問題看到些什麼。
然而,推廣動漫文化其實還是有很多面向,而也有許多問題在我個人看來是抱持疑問的,我們御宅族們可能需要更多深入討論與溝通,才能確立自己的基本立場,以及如何對社會提出回應、對動漫文化發展找出新的方向。
屬於本土的動漫文化
日本3D動畫大師河口洋一郎,前陣子在台南的一場動漫大展上說:「創作者應該思考本身的文化特色,並達成先驅者的角色。」其實原句說得很曖昧不明,不過我猜他的意思就是,台灣創作者要設法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所處文化脈絡的作品,學習別人的「沒路用」。這種「建議」其實很常見,我不排除那也許是個正確的觀察,但我不認為那是個好方法。
先談一下我個人的惡趣味好了,我接觸動漫文化也有五、六年了,認識了不少可以宅來宅去的話題夥伴,這些傢伙在御宅族的光譜中跟我很接近,大多是熱愛看動畫的一群人,我偶爾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覺得台灣ACG文化發展缺乏什麼?或者你覺得什麼現象是不好的?」通常他們會挑一個來回答,回答前面問題的人多半都是提到「台灣沒有自己的動漫作品」,而回答後面問題的人多半則是提到「次文化歧視」。
這樣子的回答我大致猜想得到,不過,關於前者我覺得是離奇的,為什麼我們明明就對台灣現有的、而且本土味還蠻重的作品興趣缺缺(一個判準是,覺得台灣要有自己的作品,但卻沒有真得去找來看一眼),卻仍堅稱自己希望台灣能有自己的作品呢?
上面這個質疑可能不太嚴謹,我也想點到為止就好,我進一步想談的是,對御宅族來說,這真得是台灣動漫文化發展所缺乏的東西嗎?當我們安逸於日本動漫作品,並且對其鮮少有不滿,為什麼我們還會想追求要有台灣自己的作品呢?持這類意見的論者也會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動漫產業不夠發達、對有志的創作者不友善,這其實都有反映事實,而我的疑問是:「那麼,假如政府搞好了,而台灣的本土作品也發展得有聲有色,不是創作者的你,這對你有多少影響?」
這有關於我們各自參與文化的方式,站在創作者的立場上,我可能會對台灣創作環境感到悲觀,因此認為動漫文化發展必須顧及產業發展問題;但站在欣賞動漫作品的角色上,本土作品顯然不太會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這個問題還是重新丟給你:「你是一個動漫愛好者,對你來說,台灣動漫文化發展缺乏什麼(你要的是什麼)?」
台灣動漫產業的基本問題
好,我還是講一下產業的部分;台灣的動畫發展在3D跟遊戲上是比較有成果的,但影集的部分顯得相當弱,國產的動畫電影歷年來只有十多部,用的題材跟設定的觀眾群,與我們所認識的御宅族口味非常格格不入,媽祖、梁山伯與祝英台、武松打虎…,一整個就讓人覺得老土,這是本土動畫不受歡迎的原因。比較有特色也不俗的大概只有阿貴。(台灣本土漫畫以四格類型較為著名,即便到晚近,也還有個彎彎在大鳴大放,啊,也別忘了還有龍少年跟同人本;我主要想談動畫,漫畫就先這樣帶過。)
文化研究者跟政府,似乎沒有觀察到台灣動漫消費市場的結構,對動漫文化真正有消費力又有熱情的,應該是日本動漫愛好者,而且勢力已經很龐大,這種情況下若再談本土文化特色片,除非想挑戰塑造新的市場,否則當然發展不起來。
再者,要生產本土味濃厚的作品,我們除了在題材上做功以外,很難有新的方向可以著墨;我們可以清楚區分日本、香港、歐美的動漫作品風格(附帶一提,雖然三個可以互相區別,但若獨立判斷日本作品的風格其實是有困難的,我覺得日本的風格並不固定,但不會與香港或歐美重疊),而身處被日本動漫帝國浸淫的台灣動漫創作其實動漫風格並不明顯,而且逐漸有被影響的趨勢(很簡單的觀察:新一代的畫家都是以日本動漫為藍本),這種情況下,我們幾乎只能從題材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從題材下手又是一個危機,基本上,除非我們繼續老套地套用傳統故事搞得沒人氣,否則我們顯然只能描繪那些日本動漫都會有的故事,大抵上台灣跟日本的生活文化差異並不大,要不是我們特別去鑽那些文化上的牛角尖(我不排除這也許有用,好比校園故事不會有文化祭、強大的社團活動、班遊泡溫泉,而是體罰、考試、補習,真絕望),我們的作品在題材上是無法展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的。
這是個產業發展的難題,我回到上個副標題一開始河口洋一郎提到的那句話,我的個人意見是,我不在乎台灣是否應該找到自己的動漫作品特色,即便只是跟日本一樣,我認為那也會讓動漫文化更豐富,也更加有競爭力,對動漫愛好者來說,我相信那是不嫌多的。
我在意的動漫文化發展問題
我最近在一個機密文件中跟同僚提到我對台灣動漫文化的觀察,我認為台灣動漫文化基本上構築在消費者與產品的關係上,換句話說,動漫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雖然,這個觀察也同樣可以套用在日本,而且,台灣御宅族在最重要的文化參與行為上很多人是不需要消費的(看我說得多婉轉),不過這仍然脫離不了一個事實:「動漫文化很商業化,無關商業的參與模式是貧乏的。」
Cosplay、同人創作、動漫評論、ニコニコ、Komica是幾種無關商業的文化展現類型,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不過我感覺這是不太夠的,站在推廣動漫文化的立場上,我也希望挖掘一些新的文化參與方式,讓動漫發展更多元。
當我們跟虛擬人物結婚、用萌單學英文、政策宣導跟課程教材都是漫畫、學習動漫人物的生活處事精神、大人開始看一般向卡通、漫畫家是一個通常的職業、超級星光大道唱動漫歌曲、油畫出現泉此方、石雕有鋼彈時,世界大概就會開始轉變。(DUST ,2009/12/24)
—————
〈Update〉
這篇文章寫至今也快兩年,部分想法有些改變,例如,我認為追求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才是台灣漫畫發展的關鍵,這是值得努力的地方。而我對目前不斷產出的台灣作品也抱持樂觀態度;自從《台灣漫畫雜誌》、《靠岸》等話題性創作出現,我接觸了更多不同的看法與台灣漫畫發展脈絡的分析,自己對傳統題材的動漫也有了新的看法,兩年前說它「老土」是過份的批評,我對此致歉。(DUST,2011/11/0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