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偽物語「白金ディスコ」——雜談偷工減料



NT10:

我沒看過《偽物語》,西尾維新作品只讀過《洛杉磯BB連續殺人事件》(原案還不是他),和一話「絞首循環」。印象中他原作小說的特點是色彩濃烈,人物多性格鮮明病態。近兩年其「物語」系列爆紅,顯然新房昭之獨特的動畫表達技巧佔首功,從這《偽物語》奇趣可愛的OP可以看出監督具有特出想法。記得《化物語》的OP是尖銳的死亡金屬搖滾配上色彩高反差強調暴力血腥的靜繪,同系列的《偽物語》卻用上古典色調的和紙拼貼和老江戶童音的輕快手毬歌,呈現出少女活潑天真的純潔氣質,確實有吸引人繼續看下去的魅力。

然而,我恐怕還是會轉台--因為看到新房昭之的名字。最早,我是在《魔法少女奈葉》看到他的大名,奈葉兩季一路看下來風格中規中矩,還算好看。後來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進展到開始使用大量靜繪偷吃步的導演手法,在我看來比庵野秀明還糟糕。重點是庵野量少而精,動態張數花在刀口上;但新房卻十分量產,而部部都靜繪或剪紙連篇,美其名是風格,實際上是省工。或許是因為他部部都有亮眼美少女爭取版面,如此作法竟然還很受歡迎,粗略形成一種造神運動……。至少,他那所謂的「獨特風格」,實在不太合我胃口。也可能是我太過偏狹,沒有好好看完他一部相關風格作品就妄下斷言。不過,同樣個人特色明顯的動畫監督,我真的寧願看大地丙太郎的作品。

DUST:

我不大喜歡新房的《嬉皮笑園》(※原對話誤植為《校園漫畫大王》※)跟《魔法老師》的前兩部,不過從《絕望先生》之後我慢慢覺得他的雜亂拼貼在詭異題材上玩得滿有意思的,《絕望先生》、《魔法少女小圓》都有一些黑暗色彩,《化物語》則普通得多,《偽物語》還沒看所以不清楚(應該類似《化物語》)。

NT10:

《絕望先生》、《魔法少女小圓》之所以黑暗,應該是原作使然。尤其《魔法少女小圓》的原作虛淵玄,向來就熱愛描寫人類在殘酷混沌中奮鬥不斷、最終仍然一無所有甚至滅亡的絕境……。不過我不否認新房式表達手法,有可能會增添憂鬱題材其黑暗氣質。

—————

以上是3月2日晚上我跟NT10在MSN上的簡短交談,起源於我突發奇想,讓NT10看《偽物語》新出的OP影片,然後寫一百字的感想(不過他很不看氣氛地回了五百字給我)。這個突發奇想起因有兩個,一個來自於這個OP影片最近很夯,似乎有著強大電波的畫面跟音樂節奏,中毒者不在少數,我好奇乍看之下對電波風格與萌性畫面應該「八風吹不動」的NT10,究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第二個起因來自,這種相當視覺、聽覺的短片(沒有劇情或對話,也不考慮歌詞),作為評論(或感想、心得)的文本,究竟該如何下手、言之有物?我好奇若NT10瞭解其箇中滋味,那麼要怎麼用文字表達出來?他某種程度上是個文人(能用豐富的文字詞彙闡述感情與思想),在「感情—文字」的對應上一定比我強得多。美食節目時常用「彈牙」來形容食物的口感,極其貧乏的字彙似乎傳達不出真正的食物美味,動漫的畫面跟音樂,就跟食物一樣,若沒有更多的言語來形容與理解,「分享感覺」會是相當困難的事。

這個OP可能是因為我還沒看動畫的關係(如果有看,可能會有來自劇情的加持),第一次看的時後覺得奇怪,這種音樂旋律應該不太會有中毒反應,而且曲風還有點復古,不過看著看著,好像就慢慢體會到了些什麼,「來了來了來了——!!!!大——宇——宙!!!!」對它涅盤(?)的過程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NT10在回應中提到了偷吃步的畫面手法,我早先在看《絕望先生》跟《嬉皮笑園》也有察覺一二;《嬉皮校園》在許多對話畫面上使用紙片人偶(我不知道正確名稱),就是像在紙上畫個人剪下來黏在一個把手或竹籤上(跟圓扇子差不多),然後正、反面各有一種表情動作,呈現不同的情緒對話時就翻轉,然後說話時搖動讓它看起來至少是動態的。就動畫而言這明顯是相當偷懶的做法,一張靜態背景、幾個紙片人偶,然後用合成的方式讓圖片移動,換到誰說話就翻轉一下,配個音就能耗掉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可謂相當囂張。

而《絕望先生》則是衣服的印花,認真的動畫應該會讓印花跟著衣服一起動作、皺摺,不過《絕望先生》的衣服印花是「卡在螢幕上」的,它不會跟著衣服移動而移動,更不用說出現皺摺產生的彎曲,一點都沒有;簡單說就像是螢幕上的污漬黏在那裡一動也不動。起初我看見這種填色方式相當驚訝,這不只在《絕望先生》,其他新房作品也見得到。動畫系所出生的BUDU也對新房的「偷工減料」觀察入微,他曾表示過若動畫公司用這種模式產製動畫,應該可以節省不少人力,甚至他應該也有機會籌集幾個人把這種水準的動畫做出來。

雖然上面看似在批評作品產製的不認真,不過我想我還是做點平反工作。日本動畫師是高密度勞力的產業,某種程度上其實潛藏著剝削問題:薪資並不高但工作量很大(*1)。簡單的創作策略應該對動畫師是有幫助的,即便我們無法確認那些少掉的工,是不是也同時讓薪水減少,但一個自由的競爭環境,起碼還是讓動畫師有機會選擇另一種模式,而不是只有高密度勞力模式。

再加上,若觀眾真能接受新房的偷工減料,那日本逐漸低迷的動畫產業就有機會重新起步,因為創作的成本變低,文本產出的動機增加,市場上好的作品就更有機會出現與競爭也說不定(不過我目前不知道低迷原因,可能沒有用),手塚治虫的動畫讓每秒使用原畫張數大幅降低,導致動畫產業大鳴大放,可能就是支持這種論述的實際例子。(DUST,2012/03/05)


—————

〈註釋〉

1、這件事我很早就有耳聞,補一則我剛剛於網路上隨便找的訊息:「日本本地動畫師的待遇可謂慘無人道。據統計,20來歲的動畫師平均年薪只有110萬圓(約合台幣36萬元),離職率高達九成,根本沒幾個人能做得長久。一位入行一年,月薪7萬圓(日幣)左右的24歲動畫師稱:『能去玩的錢是零,交到女友都結不成婚吧。』事實上這個收入在日本大城市不要說去玩,連基本衣食住行都成問題。」

4 回應:

NT10 提到...

真是抱歉,我實在是很不會看氣氛哩=3=。

我並不排斥省工動畫(手塚治虫稱之為「有限動畫」)的製作方法。正如你所言,由於手塚開發出大幅降低原畫張數的作工方式,才有那個契機使日後極東之國的動畫百花齊放,蔚為當代大觀。循此壓縮成本的路徑發展,的確也使如庵野、大地、新房等被以「鬼才」異名稱之的動畫家,開拓動畫表達方法的更多可能性。之所以針對新房,我對其過度量產導致成品良莠不齊的個人牢騷居多。也希望老狗能玩出更多不同於歷來慣用的新把戲,或者是,偶爾回到「普通」動畫畫面構成方法的製作上……。

動畫畫片中鑲嵌印花取代傳統著色也不算新房首創,類似手法我最早有在GONZO出品的《巖窟王》看到過。記得當時評價相當兩極,有人反應眼睛看得很花,我倒覺得畫面相當有美感。我沒看過《絕望老師》,印象中其人物多著大正時期和洋混搭服裝,直接貼上和紙也許意外地兼具古典和時尚氣質?

DUST 提到...

《絕望先生》的印花填色,這個影片應該就滿清楚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4baTsXz7bs

關於古典時尚,我覺得絕望先生的漫畫表現應該比動畫強悍不少,每一則短篇的開頭都有一幅相當有意思的黑白人景剪影,像這些:
http://i.imgur.com/75iWr.jpg
http://i.imgur.com/5dIqk.jpg
http://i.imgur.com/hT5W8.jpg
http://i.imgur.com/8r0a3.jpg

雖然動畫印象中好像也有,不過應該也只是從漫畫直接拿過去放而已。每本漫畫也有在封面內摺的欄位放上一張奇怪的圖跟莫名其妙與正劇毫不相關的短篇故事,原作真的相當獨特。

錢仔 提到...

巖窟王有在A台撥過,不過我每次都看不下去就轉台了;相比之下絕望先生我就蠻想去看的(劇情因素)。

至於廢怯少女和物語系列我覺得份量拿捏的不錯,廢怯少女都集中使用在魔女上,使得對比很明顯而不會太多。而物語系列則是放在解說部份和隱喻,如果戰鬥和性騷擾部份也使用拼貼的話,大概觀眾會翻桌吧...

DUST 提到...

有道理,物語系列特重在人物描繪,小圓特重在戰鬥上;這難道是強化好壞的對比來引發觀眾的關注策略嗎XD?(就像出門集體搭訕要找比自己醜的人一組一樣...。)

張貼留言

Blogger的留言系統,偶爾會暫緩顯示新增的留言,偶爾則會直接誤判為垃圾留言(這個功能還關不掉),甚至也有謠傳會直接就讓留言消失不見、從雲端扔掉。

所以請留言者留言時,務必「先行將留言內容複製備份」,以免失敗。我也會定期巡視後台的垃圾留言,把不該變成垃圾的留言重新恢復顯示。若造成不便,請見諒。